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往往会遭到爸妈公婆、丈夫太太的各种反对,反对的理由往往就是——“有什么话不能对我说的?还要花钱找外人?”。
“家族心理医生”对于职业心理医生的抗拒和嫉妒原因之一,就在于职业心理医生侵入了家族内部的无意识空间,从中划分出来了一个新的空间,一个隐私性的空间。
你是否会遇见这样的人。他很随便的使用你的东西,在没有和你招呼之前就轻率的使用。然后之后又不和你说一声。
或者在爱情之中,你觉得自己属于对方,而对方的感情直接影响了你。
而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一些初学咨询的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是那些咨客先说了一大通之后,接着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然后那个咨询师傻在那里帮病人想主意,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
心理咨询究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师会告诉我是否该辞职,是否应该跟前女友复合?不是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给你任何答案,也不会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师唯一能做的是让你认识你自己。
发布时间:2014-4-6 浏览次数:2342心灵成长指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即是识破幻象,看清真实,认同我们的真实身份。对心灵成长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视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与名誉、权力与财富、安全与满足的背后,我们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实现,简言之,就是活出我们灵魂的特质——自由、真理、爱和喜悦。
精神分析回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理解现在。实际上,你跟一个人做精神分析治疗,你可以完全不管他的童年是怎么样,你通过现在跟他打交道,就可以知道他童年是怎么回事。因为精神分析所说的移情,就是过去在现在的呈现,这才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在谈童年。认为精神分析总是纠缠过去,这真的是一个误解。
发布时间:2014-3-23 浏览次数:3289弗洛伊德说过:"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咨客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种工具,只是提供一种环境,帮助你对自己觉察与分析。如果你不想分析自己,找心理医生就有点奢侈,像用高射炮打蚊子。
发布时间:2014-3-21 浏览次数:2111美国人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之类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数美国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心理咨询已成为他们医疗保险中的一部分。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顾问,有人这样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心理顾问。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1-7 浏览次数:2612“第一,我爱你,是因为你的病态让我感觉自己很健康,你的虚弱让我感觉自己很强大。”——这种爱来自自恋的欲望。
发布时间:2013-12-29 浏览次数:1621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做法事等仪式,我们多少获得了安慰,生活不再是那么恐惧和不确定的,当下的痛苦变得可以忍受,而未来甚至还可以继续期盼。但安慰的作用是有限和短暂的。丛中说:“安静花钱买的其实是心理治疗。在遭遇重大意外时,我的建议是人们应该做危机干预。但在中国的现实是,人们不知道做法事其实起的是心理作用,所以普遍选择求神问卦来获得对命运的掌控感
发布时间:2014-9-11 浏览次数:2431所以,请你听我说,你只需要聆听我就够了,而如你想说些什么,
请稍等一下,不要打断我,我说完后便会听你说。
自我监控也可以作为一种行为改变的手段。当学生被要求注意目标行为,对行为的自我记录将产生相应的效果,即目标行为的强度将发生改变。唐拉等人训练学习障碍学生采用核查表监控自己在做减法课堂作业题时问题解决的过程。他们报告说,这种方法对学习障碍学生很有效。自我监控还可以增加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和完成作业的程度
发布时间:2012-9-3 浏览次数:2523也许是职业关系,经常听到家长们的抱怨,“这孩子问题大着呢!……”之后不外乎是这样亦或那样的长时间地数落。当然,这时一方面是让来咨询的家长放松一些情绪,另一方面必须避开孩子们,以免孩子受到影响。往往这种时候,家长们除了抱怨,还会有一些委屈。认为自己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能够让孩子按自己的愿望发展,不禁忧虑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发布时间:2011-11-19 浏览次数:5425紧张,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精神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兴奋状态。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机体在进行一次总动员,使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有力,向大脑和各相关组织器官供给更多的营养成分。与此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处于总动员戒备状态,使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从而有效预防各种疾病。
发布时间:2012-6-21 浏览次数:3111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呈现。申明自己喜欢洁净的人内心其实最关注的是凌乱。但有洁癖的人会把这种“喜欢”合理化为一种障碍或病症。心理学也帮助他们把类似的情形称为“不洁焦虑”,说它来自一种自我的不完美感或不完整感
发布时间:2012-6-17 浏览次数:2078
|
2021-4-19
2021-4-18
2021-4-17
2021-4-16
2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