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精神分析

“自恋”的五个精神分析维度

发布时间:2012-10-18 浏览次数:5709

作者:丛中

 

1自恋:力比多的投注,快乐为本

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自恋,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开心快乐一些,所谓的冷暖自知,这是自恋的动力学特征。弗洛伊德比较重视这个维度,重视动物本能,所谓的性驱力;弗洛伊德把自恋分为原发自恋继发自恋。原发自恋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这是新生儿的自恋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过自体刺激而获得快乐,不与他人形成人际互动关系。在后续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力比多逐渐地离开自身,投向妈妈的乳房等外部对象物。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时受到挫折,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继发性自恋。 这是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动力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 自恋:眼睛、理性、客观、自我意识,误把自身当作他人(客体
    弗洛伊德也曾经引用水仙花的故事,来说明自恋的这层含义。神话传说中,古代有一位英俊少年,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终于有一天,他要跟水中的倒影融合,扑进水中,被淹死;死后,水面上开出了一束美丽的水仙花。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人类把自身当作是别人对象物客体去爱,与客体的自身融合。每个人所爱的是客体的自己,而非主体的自己。当人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更多的使用眼睛去观察自己,而非用身体去感受自己时,人把自己当作客体去爱,比如,自从那片树叶开始,人类发明了衣服,从此,人类爱衣服超过爱自身,很多人即便自己吃不上饭,也要买件漂亮衣服穿给别人看,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旦人把自身当客体,爱上客体的自己,人就会忽略了主体,甚至是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形成假性自体,人生变成了一场自体作秀。人类进化到今天,人类的智慧发展了,理性增加了,具有了超强的自我意识,每个人心中都形成了关于自体的表象,人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心中的客体表象,主体虽然也存在于心中,但是主体自然受到了客体表象、理性等的压制。自恋的这一部分特点,曾经是弗洛伊德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后续地发展出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

3自恋:自我中心,把他人(Others, object当作我的(Mine,把我的当作我(Isubject
    人类的肉身,本来只有一百多斤。每个人以身体为界,可以区分自身与他人。但是,人类自从进入社会群体生活以来,每个人以人为镜,通过他人的存在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人的心灵,已经超出了肉身的界限,把身边的他人也当作是自我存在的依据。比如,人们经常会说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家乡,我的同学朋友,我的孩子,……我的学历,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财产。每个人都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坐标原点,认为地球和他人是围着自己转的,把身边的人和物当作是自我的外部延伸或者是自我的附属物。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经常表现为把他人(Others, object当作我的(Mine,把我的当作我(Isubject。一旦人类发展到这一步,人类已经远离了人自身,主体被客体所替代,形成了自体客体(self object)。 这时,个体往往会对他的这些自体客体(他人)强求,强求他人必须跟自己一样,围着自己转;否则就会失去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存在感。自恋的这层含义,属于自体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恋概念,尤其是自恋中的夸大的自体

4自恋:把别人等同于自我
    人的潜意识初级思维过程,经常是忽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只要是能够产生同样感受的不同事物,人们宁愿在潜意识里当作是同一类、同一种事物。当人们以人为镜地认识自己时,经常会忽略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别人跟我是一样的人(投射、镜映移情的心理机制),缺少区分自身与他人边界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好恶投射给别人,认为别人肯定跟我一样,具有同样的想法、同样的感情、相同的需要和愿望。人类的这种将心比心的能力,是产生共情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从前有一位有钱人,花大价钱买了一只名贵的鸟,有钱人喜欢喝酒,就给鸟喝酒,自己喜欢吃肉,就给鸟吃肉。这样喂了三天,鸟就死了。这个有钱人,就是自恋的人,他把鸟等同于自己,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投射给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对待鸟,不注意区分鸟和人的差异,结果就会导致鸟的死亡。有的妈妈,经常会像这位有钱人那样,把个人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自己喜欢唱歌,就给让孩子去学唱歌;自己喜欢跳舞,就让孩子去跳舞,而不管孩子是否真正地喜欢这些。
孔子说: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之所欲,亦不能施之于人!

5自恋:理想化自身与他人
    在婴儿早期阶段(分离-个体化阶段),当婴儿的欲望和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时,婴儿对于现实中的妈妈就会感受为坏妈妈,同时,婴儿会在内心创作、想象出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并期望着好妈妈的出现。这是婴儿遇到挫折时的理想化防御机制。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婴儿也会把自己理想化,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最乖、最可爱的宝宝。在这个婴儿发育过程中,如果婴儿能够得到好妈妈持续稳定的呵护、共情和及时响应,那么,婴儿就能够逐渐地将好妈妈坏妈妈整合,也能把好宝宝坏宝宝整合,并把理想与现实整合,并逐渐地形成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区分自身与他人能力,使自己仰望理想,又能立足于现实,发展自己的实际能力,脚踏实地地、快乐地去生活。
 
    如果在分离-个体化阶段婴儿没有得到妈妈的持续呵护、共情和及时响应,那么,婴儿就会一直在内心保持着好妈妈好自身的幻想,而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强烈的弱小无力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婴儿可以一直使用这种理想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直持续到成年,构成他过度理想化的人格特征,这样的人经常会对赞美成瘾,认为自己的筐里没烂杏,自己什么东西都必须是好的,必须超过别人,压别人一头,强求自己达到自我理想的程度,强求别人必须把我看作是 十分完美的人
    为了让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往往需要头悬梁、锥刺股地虐待自己,削足适履,让自己受苦,自我虐待,让自己达到理想自我的状态。如果自己能够达到这种自我理想的状态,就会沾沾自喜,但是,很快就会觉得自己仍然不够优秀,仍然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为此而忐忑不安,甚至是羡慕嫉妒恨。如果达不到这种十分完美的状态,立刻就会变得自我贬低,自我憎恨,自我攻击,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在强求自己达到十分完美的过程中,还会对他人进行强求,强求他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强求他人赞美自己。如果别人不顺从,甚至不相应,就会对他人产生愤怒,并进行贬低和攻击。即使得到了别人的赞美,也会贬低他人,压别人一头,认为别人劣等,不如自己完美。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剥削、压制他人。

    例如,有一个中年女人,对着镜子问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当镜子告诉她还有一个小姑娘比你更漂亮时,她就会愤怒地派人去杀害这个小姑娘。这个自恋的女人,内心很没有同情心,缺少共情能力,缺少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尽管她表面上显得自己很阳光,很牛,很自信,其内心深处却被不安、恐惧、嫉妒的酸楚所占据。

    自恋理想化的推动,无论把自己想象成最美丽最有能力或者最有道德感,所有这些自我理想化的共同特点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严重时,表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关于自恋的这一层含义,属于自体心理学中的自恋理想化的移情自恋移情的愤怒


小结:健康的自恋

    无论从快乐层面来说,还是从自我意识、客体关系层面来说,或是从夸大的自体理想化的自体方面来说,人类是普遍自恋的。那么,健康人与病态者相比,在自恋方面,有哪些根本的区别点呢?

    1、健康人能够区分自身与他人,而非自我中心。把自己和他人都当作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立意志;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尊重的去与他人共情;给自己足够自由自主的空间的同时,也能够给别人以足够的自由和自主空间,能够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并能够尊重这种差异,能够做到不把个人意愿强加于他人,能够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2、健康人能够区分理想与现实,即使心怀理想,仍能立足现实,特别是当理想无法兑现的时候,仍然能够不怨天尤人,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而非自我强求自我贬低自我虐待自我攻击强求他人攻击他人

    3、健康人能够冷暖自知,能够在塑造自己、满足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尊重自己的主体需要,既把自己当客体,也把自己当主体,在内心能够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灵活统一,能够以现实有效的手段,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主体的需要,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能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


1547603290175256.jpg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