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婚姻与情感

亲密关系里的情感隔离、情感虐待来自何处?

发布时间:2017-12-29 浏览次数:4213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经常会看到,如果孩子有问题的话,你甚至可以看到父母的问题会更严重。你如果是做青少年工作或者大学生工作的,就会有非常清晰和强烈的体验,大概十个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后面至少九个半的父母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有机会去探索一下这些父母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话,那么我们大概会发现,父母本身也经历了严重的家庭环境问题,他的创伤,可能要追溯到他的原生家庭,也就是来访者的爷爷奶奶这一辈。


一些创伤性的经历需要放到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才会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比如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远至鸦片战争到现在,这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就是各种内战和被入侵的经历,还有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创伤,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过一句话: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大概都受到国家和民族或家庭所经历的创伤事件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彼此作用,再影响到生活在环境中的每个人。比如已经破获的白银市连环杀人案,有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就是第一个女性受害者小白鞋,在她遇害之后,她的父母离异,她的哥哥、弟弟自杀,她的母亲和她的嫂子至死都不说话……,这些创伤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所有人。


创伤是由人构成的,而人又在承载和传递这样的一些经历。比如说一个人是战争的幸存者,他有严重的PTSD或者人格改变,那显然就会影响到他对子女的养育,因为他是这个孩子的环境。


我还注意到我这一代人,70后,父母亲基本上都是30、4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基本上对自己的孩子都比较爱批评,如果用创伤的词来讲,就是“情感虐待”,所以才会有所谓“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群。似乎整个一代人的思维模式都有这种批评性。


这就是代际传承。它是指创伤事件的影响在家庭内部不同的世代当中至上而下传承。


广义的创伤不具有特定时代的背景,比如说暴力攻击行为、抑郁的行为、反社会的行为、虐待、犯罪、吸毒等。但如果把创伤限定在特定的创伤性事件当中,特别是集体性的创伤事件,比如说大屠杀、战争、恐怖事件,这样的创伤通过一代一代地传承,就是创伤的代际传承。


创伤传承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一个是症状的传承,它包括认知、情感和人际功能。认知方面主要是对灾难的预期、对灾难重演的恐惧,死亡的清晰感和灾难经验;在认知功能上,主要是记忆受损,认知偏差,会有刻板和负面的认知,防御性行为包括紊乱的情感,比如焦虑;在情感层面上,可能是关于生存和毁灭的焦虑,被迫害、被伤害的梦魇,与丧失、哀悼有关的心境。


还有很多,对于未解决的冲突的愧疚和愤怒。很多战争幸存者,会有幸存者内疚,在人际关系方面,会体现为过度地重视家庭的依恋关系,夸大亲密关系和解决人际冲突的困难。


从个体的层面上来讲,创伤的传承是家庭身份的传承,在中国文化下面可能会表现为自我界限的缺失、自我的模糊,个体缺乏独立的身份认同或者说是一种多重的身份的分裂。


 1 

我们重复着过去父母的那种糟糕经历

 

有严重的家庭暴力的个案,父母如果有对自己孩子的身体虐待的话,通常都要去看看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曾经有个来访者,一个小姑娘,非常的阳光、开朗、活泼,能歌善舞,但是当她把这一面表现给我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她的内心当中压抑隔离的创伤体验。我问她,我看到你的阳光后面是有阴影的,这孩子一下子哭了出来,她告诉我父母是怎样在躯体上去攻击和虐待她。我就把她的父母请到咨询室来,她的父亲告诉我说,其实他对自己伤害女儿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后悔,但就是克制不住。


这个四十多岁、靠近五十岁年纪的中年男子痛哭着说自己小的时候,父亲打他的方式是农村用的铁锹。当他意识到自己小的时候有多痛恨自己的父母,现在女儿就有多恨自己的时候,他幡然悔悟,开始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动机。


我们为什么会去重复过去父母那种糟糕的经历或者模式?是因为我们只从他们那儿学到了这样的方式,我们没有学到更好的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所以问题就在原生家庭当中不断地重演出来。

 

 2 

最严重的创伤是我根本就不在意你

 

再说一个例子。我曾经做过危机干预的个案,来访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都没有什么成效。她有非常显著的人格特点,追求完美,做事情非常认真,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总对自己很失望。她绝望到要准备实施自杀。在我们把她救下来以后,因为她的这种心理,我需要去了解她的整个家庭背景,就邀请她父母亲来到学校。


我发现来访者和她的父母非常相似,尤其跟她的母亲的行为非常相似。她母亲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事业上非常成功,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她对自己的孩子也过度控制和有否定、贬低的倾向。我记得,当我和她母亲谈到说“你觉得女儿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时,她说,“我知道我的女儿什么都不行,她没有什么优点,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我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很好,但是我女儿真的是不行。”


听到这儿,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我的这个来访者,学业上非常优秀,是以全省前几名考进的大学,在大学表现也非常出色,但是她母亲对她是完全的否定,这种否定并不是那种讨厌和不喜欢,而是非常爱她,她是我世界里的最重要的人,但她就是不行……她对自己孩子的否定和贬低到了一种脱离现实的程度。我也注意到,她母亲也表现出非常强的自我肯定、自恋的色彩,也到了病理程度。


所以我就可以去理解我的来访者之所有出现严重的抑郁倾向,是跟她不断在她的环境中受到母亲的否定和贬低有关的。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最该肯定你、喜欢你、爱你的人,却对你持有一个完全的、甚至于人格上的否定状态,这对自我来说肯定是严重的伤害。


一个矛盾的事实是,来访者的母亲确实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自己的孩子。但当我对来访者的母亲做了更多了解之后发现,她自己实际上经历过非常严重的童年期的创伤,创伤的根源来自于她的父母亲,尤其是她的父亲对她的忽视。


有时候,说你不行,还不是最严重的创伤。最严重的创伤是我根本就不在意你,在我的眼里、在我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你。这一点,如果是跟我没有关系的人可能不重要,但如果是我们的至亲之人……我的来访者的母亲曾经历过一些危及生命的事件,在整个童年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亲基本的关注和帮助,所以她既有依恋问题又有创伤问题,这是铸成她强烈的自恋人格的基础,而她的自恋人格又是导致她女儿抑郁人格的基础。


来访者的母亲的父母们,又是什么状况?他们经历了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在政治运动当中有被迫害或者严重攻击的倾向,所以才发展出他们对孩子的情感隔离。如果我们去写一个家庭心理传记,从简单的家谱图到复杂的心理传记的话,可以看到一代人对一代人的这种影响,最后可能在来访者身上集中地爆发出来。追溯过去,去解决她父母一代、甚至爷爷奶奶一代的一些负面影响,那才有可能彻底地治愈。



 3 

创伤在三代人身上的影响


再来看看国外的一些研究吧。有一个德国的研究者,纵向讨论了大屠杀在三代人身上不同的症状和影响。他指出,每一代人都有特定的特点,比如说第一代的创伤者,创伤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主要特点是出现PTSD,出现睡眠障碍和解离的症状,会以一种失语或者记忆损伤的方式来防御自己的创伤经历。对他们来说,创伤是一个长期的情感、生理、社交方面的损害。


第二代创伤的继承者来讲,他们对PTSD的易感性会更高,特别是当他们自己的父母有PTSD的时候,他们应对创伤的影响方式可能会更加复杂。比如说,他一方面为了保护父母不再受到更多伤害,要压抑自己的愤怒,要去忍受来自于父母的幸存者的内疚,甚至要去照顾和补偿自己的父母——补偿父母因为自身受损而未能满足的不现实期望;另一方面,因为他父母经历的生死,可能会对孩子有过度的保护,会使二代受创伤者不能够、无法有效地独立。


在这样的研究语境当中,第二代的创伤者可能还需要去应对移民带来的压力,适应新的环境,帮助父母适应新的环境,要成为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照料者,所以创伤对他们更多的意味可能不仅是PTSD,而是要背负沉重的压力,承担整个家族的期望。


但是到了第三代以后,创伤对第三代人还会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三代人一般可能是跟早期创伤的第一代人还会有现实接触,他们这一代还会直接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第三代创伤者的形式又不一样,他们会把祖辈的创伤经历视为宝贵的遗产和力量的源泉,会把祖辈视为英雄而非仅仅是创伤的受害者,他们对祖辈能够幸存下来的能力感到敬畏。


他们的显著特征是对灾难的制造者以及否认灾难发生的愤怒,他们会承担起这种历史责任,有防止类似创伤事件重演的使命感。



 4 

当发现受难的意义时,受难就不再是受难

 

维克多·弗兰克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家人经过了纳粹的大屠杀,他是很少的幸存者之一,他提出的意义理论认为,人主要关心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要去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为什么而活。他亲身经历纳粹集中营的磨难以后认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个人不能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使命要去实现,能够负责任是人类存在最主要的本质,这种意义来自于创造性的工作,通过某种经历和感受或者与某人相遇、相爱,或者通过不可避免的苦难,对不可避免苦难的积极的态度来找到意义感。


当一个人面临无可改变的厄运、创造性的价值体验都难以实现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机会去实现最深入的意义和价值感,所以,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经历了严重创伤之后的人才能够写的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发现一种受难的意义的时候,受难就不再是受难。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把关注点放在未来和对意义的追寻上面,看到代际传承可能的积极作用。


逸家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