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2-21 浏览次数:2868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适应性是有主体性的、能动性的。
来访者的心理“能动”性,在治疗与咨询中,是特别需要心理咨询师注意和尊重的。
一、关于心理能动性的证据
1、成年人面对挫折,行为反应可以是很不一样的,存在个体差异性,这主要是由其个人心理内部的能动性决定的。比如,下岗后,饥饿,如果又没有钱,是找朋友借钱,还是去讨饭,还是去偷钱,去捡垃圾?每个人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当然,成年人的抉择会受到其既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当他面对下岗没钱的困难进行“能动”选择的时候,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所有的“自由选择”都是在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所以,与其说是“意志自由”地进行抉择,还不如说是受到了其生活经验的“统治”和“压迫”。但从在他内心的感受来说,他仍然觉得他是自主决定的,他好像是存在意志自由,即使去偷东西,也是他的个人选择。如果此时被警察抓住了,如果他说“我是受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警察会说:“下岗没钱吃饭的人很多,哪个像你这样偷钱?!”法院仍然会判处他的偷窃罪刑的,因为是尊重了他的“内心能动性”,即,他具有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意志,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如果说成年人的个人自由意志受到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统治”和“压迫”的话,新生儿则是最少具有生活经验的,他们较少受到经验和知识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生儿进行心理能动性的观察。新生儿刚出生时,就存在着先天反射,如,吸吮,觅食反射等。这就意味着新生儿对环境刺激具有先天的反应能力。但是,这样的先天反射,不具有明确的对象(对刺激的反应没有选择性),如果毛巾或衣服领子蹭到他的嘴边,他照样会去吸吮。这样的先天反射,虽然是新生儿这个主体作出的行为反应,但是他自己并不清楚他的动机、目的和行为后果。他虽然有行为的主体心理能动性,但是仍然缺少主体的自我意识。
3、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5至17天,建立了第一个条件反射,即,当妈妈抱起他的时候,他会主动转头,把嘴对向母亲乳房的方向。这样一个主动寻找母亲乳房的反应,即表示新生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妈妈给他喂奶的这套程序已经内化到新生儿的内心之中了。当然,即使有了内化程序,新生儿仍然是主动使用这套内化程序的主体。这是人类“能动性”的“自主意识”的萌芽。
4、婴儿在心理发展的道路上,如果得到母亲的良好呵护,他的心理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健康发展。所谓健康发展,仍然是又婴儿的内在“能动性”决定的。一只狗,如果从小就把它当人的婴儿来养,最后还是无法把它边成人,让狗具有人的心理功能。当然了,如果把婴儿让狗妈妈喂养,也无法发展出人特有的心理功能,比如语言功能等。但,无论是人还是狗,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发展过程和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则是由其内因决定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假如母爱缺乏,婴儿的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但是,同样是母爱缺乏,婴儿却可以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比如,边缘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或者是偏执型人格特点。在边缘型人格中,婴儿的心理主题是“我一定要变得强大”、“我不能如此弱小”;在自恋型人格中,婴儿的心理主题是“我一定要变得可爱”、“我不能受到忽视和冷落”,而在偏执型人格中,其心理主题则是“我感到不安全”、“我不相信自己是可靠的”、“我不敢相信任何人”。我们可以把婴儿的心理障碍状态比作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饼”,其中某一方面突出一些,就被我们诊断为某种人格障碍。我们所诊断的人格障碍,强调了人格的某个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而往往会忽视了不同人格之间的相同、相似部分。我们还可以把婴儿的心理比作是“阿米巴原虫”,是不规则的球体,它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主动伸出“伪足”,变得在某个方向上特别突出。在儿童心理发展向前发展受到阻碍的时候,他的心理“阿米巴”既可以向延伸左发展成“边缘型人格”,也可以向右转向发展成“自恋型人格”……。最终具体他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婴儿的内在“心理能动性”决定的,而不完全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良好的母爱,只是给孩子的心理发展进行环境和条件的铺垫,而孩子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则不是母爱所能决定的。这如同百货商场里可以摆放很多好东西,售货员尽管可以向顾客介绍推荐商品,鼓动顾客购买,但是,最终顾客是否购买、会选择购买哪一件,这可不是售货员能决定的事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4-9-1
2024-8-9
2024-7-22
2024-7-15
202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