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精神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暴食

发布时间:2018-5-17 浏览次数:2592


电影里第一个死去的人是因为“暴食”,死者被迫吃很多东西,受尽折磨而撑死。但是,在但丁的《神曲》里,对暴食者的惩罚是不让他吃东西,饿死他;而在天主教义里,则是给这个人喂老鼠或者蟒蛇,撑死他。



01

进食障碍的三种类型

在当今,作为一种典型的心理问题,进食障碍分为三种类型。


厌食症。厌食症患者不怎么吃东西,所以很瘦。在所有的进食障碍患者中,50%~60%的人会把自己饿死。对厌食的人做心理治疗,首先要让他进食,补充能量,因此行为治疗才是第一步。在临床中我们会看到,与食物有关的疾病有时并不是肥胖,反而是饿死。


 

贪食症。这类患者会吃很多东西,然后再吐出来,这就是贪食症的典型特征。很多人会选择吃面条,因为面条容易吃进去,也容易吐出来。速食也非常受欢迎,因为可以在超市里快速地吃,然后再吐出来。由于超市里的速食特别多,很容易吃到,所以贪食症的发病率也跟着上升了;而由于贪食症患者吃了东西后又会吐出来,所以他们的体重跟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还瘦。

 



肥胖症(暴食症)。从身体质量指数(BMI)来看,厌食症少于17%,贪食症位于17%~20%,暴食症会超过30%~50%。暴食症患者很少运动,也不会吐。一般来说,BMI超过30%就是肥胖,在《七宗罪》中,暴食者的BMI明显超过30%,属于极其明显的肥胖。他在撑死之前就已经非常肥胖了,这就是罪犯对他的惩罚。


 

进食障碍的这三种类型里,99%以上的厌食症患者和贪食症患者是女性,而肥胖症多出现在男性中。由此可见,不吃或者吃了之后吐出来,这种现象在女性群体中比较多见;而吃了不吐的一般是男性。

 


02

暴食的心理机制

暴食又叫饕餮。传说饕餮是长着一张大嘴的动物,见到什么东西都吃,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复杂的名字。饕餮本来是一种动物的名词,现在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比如“饕餮大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每个人小时候对母亲的感觉都是从口唇开始的,弗洛伊德称之为“口欲期”。

 

在荷兰有过一项研究,对1945年(“二战”的最后一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长达二三十的追踪。结果发现,贪食症与肥胖症的发病率增加了,于是得出结论:婴儿在胎儿期就有记忆了,如果是食物匮乏的记忆的话,他们在潜意识中就会产生匮乏感,就会有“贪”的毛病。

 

贪的毛病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贪财、贪色、贪食。

 


有一个50岁的男性,他像青少年一样,手上永远都不能闲着,一定要拿着吃的东西。他喜欢做饭,妻子抱怨说他做饭的量远超食用量多倍,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起成长史,他说,三四岁时他的妈妈去世了,父亲独自带着5个小孩子。父亲再婚后,后妈也带了几个孩子过来。他得到的母爱是不够的,而家里的食物也是不够的,所以,哪怕以后家里条件好了,他也要做很丰盛的菜。可是,家里人并不买账,因为他做的菜口味太重,很难吃。我们知道,过去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我们会就着腌制的咸菜等才能把饭咽下去。由此可见,他的行为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吃跟对母爱的渴望有关。缺乏营养就是缺乏来自母亲的爱,这既是对食物的贪婪,也是对母爱的渴求。所以,这不仅是一种贪婪,更是母子关系的问题。

 



对于食物的另一个解释是:一个不断被喂养的男人(胖得无法走动),需要像个巨婴一样躺在床上,而母亲很享受孩子被喂养的巨婴状态。这种状态是有意义的,因为在一些疾病中,一个孩子得病(痴呆、脑炎等)不但是家庭的悲剧,还会造成一种奇特的母子关系。

 

举个例子,最近在英国,有一个小孩的脑袋出现了问题,医院决定用呼吸机把他养活,让他在植物人的状态下成长。但是,这个小孩的父母却把医院告上了法院,因为他们照顾孩子的负担太大了。在照顾关系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父母亲会陷入照顾的狂热中,因为这是一种控制的关系:你什么都要依赖我,所以你得听我的话。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亲对生病的孩子的关注,往往多于健康的孩子。


 

另一个动力性的思考是,如果一个男孩子过于肥胖,他的睾丸就会被埋在腹腔里。睾丸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在腹腔里太热会杀死精子,这样就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处于阉割状态。他通过这种方式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男人。换句话说,一个肥胖的男性,待在母亲象征的子宫里,难以脱离母子关系,而同时,母亲也需要全能的控制感。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