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职业心理

苏晓波:关系的空性以及心理治疗的空性

发布时间:2019-4-2 浏览次数:1107


引子


有位来访者跟我说:“我知道你们的诡计,先让我移情,然后你们再走掉。你和我的感情都是假的、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治疗,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才不移情呢,免得将来分开的时候痛苦。”


还有位治疗接近结束的来访者总结到:“我最初想从你这里得到的,都没得到,我原以为你可以给我一个终生受用的大饼!唉,空空的来,又空空的去,我的好多感觉和希望都是幻象,都是空空如野。”


尽管这些话听起来似乎代表着这个人的情结,也让那些对人际关系或心理治疗抱有理想主义的人感到沮丧,但当我们愿意静下来倾听这些话背后的启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里面可能隐藏着某些真理,我把这些从来访者那里获得的启示总结出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人际关系以及借人际关系展开工作的心理治疗的背后,有一种巨大的我们无法忽视和逃避的决定性力量——空性,在暗中发挥着作用”。




0
1

 空性的定义


我在这里所说的空性,是指:“在包括心理治疗关系在内的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的背后,都存在着虚无的、令人失望的、使人幻想破灭的、若有实无、若满实空的一个侧面、一种特性、一种趋势、一种倾向、或一种力量”


但是,在人际关系或心理治疗的关系中,所有存在的,都是暂时的,最终都会失去;所有希望的,当得到的时候,都完全不一样,甚至令人失望;任何关系,都包含着虚幻的幻象;得到是暂时的,空性是永恒的;关系的真实与虚幻,是交替呈现和发展的。


空性,也许是人的或者说人的关系以及治疗关系的一种普遍特质,对于人以及人的关系以及心理治疗关系,都发挥着一种统摄性力量。



0
空性的现象


空性,在人际关系和心理治疗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先从胎儿与母亲的关系开始,这种关系应该是人类最原初的关系了,推测这种关系通常并不表现出空性的特征,因为母亲的海洋般温暖和富足的子宫,足以使胎儿处于永远富足和充实的“不空”的满足的幻象之中。


设想如果子宫不能提供这种“不空”的满足的话,那么胎儿这个饥饿贪婪的生物,势必在降生到人世间之前,就会品尝到“空”的残酷。幸好,“上帝”还为胎儿准备了一个“不空”的天堂——母亲的子宫。但恰恰是这个“子宫内不空的满足的幻象”,导致胎儿最原初的无意识一定已经习惯了“满足”、“富有”和“不空”,已经将“不空”视为理所当然,胎儿期的“有”和“实”,为将来的空的出现以及空所带来的沮丧和失望,埋下了伏笔,积聚了空性的力量。


当胎儿降生,成为婴儿的一瞬间,那个海洋般温暖的“不空”的子宫,就一去不复返了,一个生命第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残酷的空性面前。所以,婴儿的嚎叫般的啼哭,也许代表了婴儿对于空性的恐惧和拒绝。他也许没想到,从此,他就踏上了空性无处不在的不归路,终生都必须与之战斗,又挥之不去。


随后,随着婴儿摄入营养和功能而导致的心身的成长发育、随着婴儿自主满足能力的提高,婴儿填补和抗拒空性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就可以面对越来越多的空性所带来的焦虑与恐惧。但是,这个孩子不会甘心,会不断寻找一个又一个新的客体,把自己的幻象投射到他们身上,以为妈妈不能给与的爸爸会给与、爸爸不能给与的朋友能给与、朋友不能给与的治疗师可能给与、治疗师不能给与的社会能给与。


但是,这个孩子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失望、越来越多的空。妈妈不是那个妈妈、爸爸不是那个爸爸、朋友不是那个朋友、治疗师不是那个治疗师、世界不是那个世界——一切皆是空的!!!至此,生命的残酷的一面彻底暴露无疑,空性的力量也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也将导致人们最终放弃“不空”的幻想。


在心理治疗关系中,关系的空性愈加明显,尤其是在移情关系中。这种关系的特征,是把儿时的关系移植和转移到此时此地的治疗师客体身上,仿佛眼前这个人真的就是他以往的亲人或客体,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随着移情关系被解析,移情关系背后的空性,就会凸现出来,会导致移情的来访者极度的空虚和失落,会导致一系列空性效应,比如,分离焦虑和抑郁等。



0
空性的特征


⊙ 我们所看到的和空有关的现象,也许可以被叫做依赖、依恋、黏着、痴迷,本质上,都有赖于一个又一个外部客体,来满足不空的投射。空性,就隐藏在客体联结的背后,一旦那个客体消失,空性就会显示出力量。


但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客体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不空”的客体最终都会消失。所以,空性的第一特征就是,不可逃避。无论你是否情愿,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关系的空性终究会显现出来。


⊙ 对于人来讲,关系就如同食物,而人对于关系这种食物具有一种先天的饥饿和贪婪,需要时时把关系的“肚子”或“容器”填满。所以空性的饥饿,并不因为“不空”的客体的存在以及带来的满足,而使空性消失,当满足出现的时候,新的欲求再度出现,新的空性也再度发挥作用,迫使人们继续寻求新的客体,以逃避不断更新的空性带来的恐惧。


这种满足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客体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这种满足如同暂时填饱肚子,随着食物的代谢,空性的饥饿还是会出现。而当主体摄入的是客体的功能的时候,主体获得了自我满足的能力,可以使这个层面的空性力量抵消。但是,主体又会不断衍生出新的空性恐惧、衍生出新的欲望等待寻求新的客体给与满足。所以,空性的第二个特征就是,
具有贪婪和无止境永远无法填满的特征


⊙ 空性的第三个特征是,具有积聚和激发自我功能或利比多的力量。所有的防御机制、所有的对于客体的选择和联结,都是空性的显露所引发的;换句话说,几乎生命的所有活力和机制,基本上是围绕抗拒空性而形成的;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空性,生命与空性是一对孪生兄弟。



0
空性的机制


关于空性的起源,可以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热力学、生物学、以及哲学的角度来假设。


⊙ 从宇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借鉴大爆炸理论对于宇宙形成的假设。即宇宙是一种膨胀和塌缩交替进行的过程的一种状态。而目前宇宙仍然处于膨胀阶段,能量处于释放阶段,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是由宇宙的爆炸碎块构成,星系的能量皆来源于爆炸中心产生的能量,作为宇宙的组成部分地球当然不会例外,地球的存在有赖于爆炸的分中心——太阳的能量,所以,地球就具有了“能量依赖”的特征,地球如同一个巨大的空空的容器,饥饿地等待着太阳的能量灌注。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也都有赖于外来能量的灌注才能生存,也张开了嘴巴,等待着外面的能量来填满空空的肚子。


⊙ 从热力学的角度讲,地球上的生命是属于消耗熵的一种功能单位,它的存在取决于能否满足熵的需求,一旦熵下降,生命单位即会解体。


⊙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生命的存在取决于线粒体能否实时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 从东方道家哲学的角度讲,宇宙处于阴阳、虚实、盛衰、生死的交替转换之中。
对立统一——死亡本能、阴、暗物质。生命是一种负熵系统,就决定了生命的饥饿的空性本质,永远要寻求实和有。可以说,生命过程,就是逃避空性和饥饿的疯狂过程。生命的存在,就在于对于空性的逃避。



0
空性的转化


空性的转化大概有三种途径或三种进化水平,一种是不断直接满足“填满”的需要;第二种是获得生产“充填材料”的能力;第三种是“放弃”或超越。但不论哪种转化方式,都逃不脱“填满”这道“程序”。换句话说,想要空,必先不空;空来源于不空,来源于空的反面。


第一种方式,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方式,直接提供填满、充填所需要的养料和材料,意味着直接吞噬和吸吮满足需要的客体。这种充填的强度,与年龄成反比。


第二种方式,主体从客体那里摄入充填的功能,再由自己来完成填满和充填的过程。


第三种方式,叫做放弃和超越。其实,空的感觉,源自于“不空”的渴望,当放弃了“不空”的渴望的同时,空也随即消失。因而,空性的存在的基础,在于“二元论”的空与不空的循环悖论,只要生命被分裂为空与不空的具有时间特征的二元世界,空性的力量就无法得到转化。


因而,空性的转化,关键在于“不二法门”。但是,要想进入“不二法门”的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二”的境界,并且,将“二”的境界发挥到极致,由于物极必反的规律,“二”自然会转化成“不二”,空性才能发生逆转。



0
空性对于心理治疗的影响


对于空性的了解,可以避免治疗师源于来访者正移情的过份自大;也可以缓解源于来访者的负移情与分离的哀伤。从而,在有限卷入的前提下,治疗师不至于被来访者扰动得失去建设性的促进成长的能力。


对于正移情来讲,治疗师所获得的爱,本质上来源于来访者内部客体的投射,没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而对于负移情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敌意和愤怒并非真正是针对我的,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无辜”而愤愤不平。从而有助于我们有能力从有限的投情性卷入中,穿梭出来,进行无欲无求、无欲无忆、进行漂浮性观察的“专业工作”,发挥容器的代谢加工能力。


对于空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患者的成长。对于情感的空性的领悟,势必导致患者停止纠缠于此时此地、某人某事、某个问题或某个症状,促进患者对于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过去、家族、家庭、种族、人类、文化、甚至宇宙的反思。会把个人悲剧,纳入一个广阔无边的空旷的大背景下的因果联系,从而,个人被浓缩为宇宙大因果链中的一个小小的链条,导致对于命运无常的一种无奈的感叹,使他可以意识到空性的无可逃避,把对于空性的逃避变为面对,从而放弃源于空性力量的贪婪的饥饿和充填欲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焦虑。


治疗技术方面,需要强化“人的空化”以及“关系的空化(empilization)”。对于空性的强调的结果,就是使治疗与哲学、宗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心理治疗,也从缓解症状、挖掘原因、改变模式,转向心灵的超越。


面对生命的空泛本质,我们都像是沉默的羔羊,但是,沉默中,蕴含着所有的可能性和不可能。引用一句英文歌曲的名字作为结语:I love you, but I've Chosen Darkness.


END


本文发表在中德十年心理治疗国际研讨会,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