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最坏的教育是剥夺孩子的独立体验

发布时间:2019-7-29 浏览次数:1532

父母每一次的输入“正确的知识”,正是在剥夺孩子自由体验思考的权力,获取知识的来缘不是告知。真正的智力发展不是知道知识的本身,而是在体验中得到。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德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他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这些景象在心理学中能观察到:那些由父母一直掌控人生的孩子,就好像没有自我,软榻榻的,哪怕现实条件再好,也找不到活着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自由体验权力被剥夺,每一次选择前都其实是精神生命已经被活活的杀死。

 

一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是因为缺乏爱

真正的好习惯是不需要刻意坚持,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而顽固的的坏习惯是背后对爱的呐喊。

书里经常有一大堆的励志内容在告知你“习惯决定人生的成败”,鼓励你掏钱买书,按照书里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在微博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午饭都摆上了桌都不愿意下线,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愉快的把碗端了过去,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不跟孩子闹别扭;另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再吱声,自己吃完后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饭菜都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饭吃,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家长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孩子,这种行为主义训练法的核心理念是:人跟电脑程序没什么两样,你允许他边吃边玩,永远不懂的专心吃饭,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按照这一套逻辑,如果给孩子完全的自由,他就会一事无成,甚至杀人放火。理想的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丰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人。


二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

孩子是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理,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为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的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并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所以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语序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三不期望改变

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多么尊重孩子,也总想着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的受阻。

荣格离世前说:你想改变别人的想法一点都不要有,作为老师,应当像太阳,只是发光和发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都有不同,当种子准备破土出牙前没有任何迹象,那也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时间点。永远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作者:尤来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