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自我成长

“自卑”不是无情物,化作动力育大师

发布时间:2019-12-13 浏览次数:1077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造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


——阿德勒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你面对与生俱来的缺陷,当你遭遇前行路上的阻碍时,是在自卑自弃中倒下,还是在自强自立中爆发?如果你选择了前者,那么不妨读一读阿德勒,或许他的故事能改变你的人生;如果你属于后者,那么推荐你学一学阿德勒,也许他将赋予你勇往直前的力量。
阿德勒,何许人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他让心理学由原来的生物学定向转为社会文化定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自卑开始超越
1870年2月7日,一个小生命阿德勒诞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市郊。出生,对于一个灵动的个体来说,总是充满兴奋与喜悦,但阿德勒是一个例外。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段自卑的生活、是些许苦难的经历,然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一出超越自卑的精彩表演就徐徐拉开了帷幕……
维也纳历来是一个艺术殿堂,这里洋溢着人间的幸福,充斥着世间的美好。然而,这一切美好似乎都与少年阿德勒无缘。虽然阿德勒的家境富裕、家庭和睦,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无法挥遣的强烈自卑。


阿德勒从小便拖着一个孱弱的身体——自小患上的佝偻病使得他总挺不直腰板,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3岁时由于目睹了弟弟的死去而熟悉死亡的味道;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5岁时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童年时在大街上玩耍还曾遭遇过两次车祸……对于这番经历,阿德勒后来回忆说:“我五岁时得了肺炎,医生认为我已经没救了,然而几天后,我又奇迹般地康复过来。从那以后,我时常想,我将来要做一个医生。这意味着在那时,我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以此来解决我童年时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折磨着小阿德勒的远不止这些,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时常被鄙视的经历。阿德勒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二,妈妈却偏爱哥哥。阿德勒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行动笨拙。然而,哥哥和他形成了鲜明对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父母的宠儿、小伙伴的焦点。在哥哥的光芒下,阿德勒自惭形秽。然而,这种自卑并未将他击垮,不屈的性格驱使阿德勒试图在各方面超越哥哥。


阿德勒的学校生活也颇为不顺。自从9岁进入学校后,他就沦为差生。有一年他的数学更是到了不得不重修的地步。连老师都看不起他,劝告其父亲带他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但父亲鼓励他道: “凡事皆不可信!”这句话也成为阿德勒的人生准则。从此,他发疯般地学习,后来成为班上的数学尖子生。这段经历留给阿德勒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许,正是从那时起,阿德勒就更坚定地走上了超越自卑的道路。


1887年,17岁的阿德勒如愿考入了维也纳医学院。他不仅受到了系统的医学训练,更是博览群书,接触了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至1895年,阿德勒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899年,他在维也纳著名的布雷特公园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他的病人中不乏演奏家、画家和杂技演员。阿德勒发现,这些艺术家们常常是在克服了自身的弱点和意外事故的基础上,发展了他们的杰出才能。


1902年,阿德勒在拜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为此弗洛伊德邀请他加入“周三精神分析学会”(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前身)。1910年,阿德勒成为该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然而,随着对弗氏理论的深入理解,阿德勒开始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他发表一系列文章,表明性不是人类活动的全部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因素,这使弗洛伊德大为不满。终于,两人于1911年分道扬镳。此后,两人的友谊完全破裂,再未谋面。


让个体追求优越
弗洛伊德分手之后,阿德勒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学会”,并建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阿德勒认为,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无从知道明天的日子会如何、将来的事态是怎样,因此在不确定性中,人需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优越”。优越是追求个人成就,是满足自我实现。比如,一些儿童会说:“我要成为医生”,这就是他的优越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就可以被认作是我们自己的优越感。


那么,是什么驱动人们去追求优越?阿德勒相信,自卑感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最初,他将这种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例如,跛脚的孩子希望能跑得更快。后来,又将这一范围扩展到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每一个婴儿都会因其弱小而产生自卑感,在人们意识到自卑的同时,也被天生的为争取优越而奋斗的精神所驱使着,这就是自卑感的“补偿”。正如前文所说,一些儿童立志要成为医生,这可能源于他因从小体弱多病而产生的自卑感。为了补偿自卑,于是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今后的一生都可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后来,阿德勒还发现自卑感也会导致过度补偿。有些人因不现实的补偿目标而感到无能为力,正可谓在自卑中消亡。这样的人被认为具有“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既可以是成长的促进因素,也可以是摧残的力量。


在个体心理学理论中,生活风格理论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阿德勒认为,个体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因此所追求的优越目标不同,当然追求优越的过程也不尽相同。这种独特的追求优越的方式就是“生活风格”。他指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从这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理论中留下的弗洛伊德印记。至于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取决于儿童所处环境,包括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他尤其强调出生顺序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儿童和最后一个出生的儿童都较有可能发展出行为和心理问题,而中间出生的儿童会有更积极的发展。


阿德勒在其理论中强调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社会,但也不能忽视遗传的作用。人是有意识的个体,每个人都会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正如现实生活中一些穷苦孩子悬梁刺股般地发奋学习,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他们选择了读书,选择了知识,也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阿德勒称此为“创造性自我”。


当然,人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还需要与他人和谐相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合作、互助、人际关系、热爱、同情。也就是说,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还在于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为什么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为公益事业而奔走?为服务他人而忙碌?这大概也是源于他们的社会兴趣吧!因此,有无社会兴趣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我们也可以认为,发展社会兴趣是个体对自然缺陷的一种补偿。


在提出这些理论后,阿德勒声名远播。他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34年起定居美国。然而频繁的演讲使他不堪劳累。1937年,终因心脏病突发而客死苏格兰街头。阿德勒生前著有《超越自卑》、《优越感与社会兴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等书。


由生活洞悉自我
根据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阿德勒发展了他的心理疗法。在现今被称为“阿德勒疗法”中,来访者不被看做是有病的,而被看做是受到了挫折、需要通过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的人。咨询要由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而积极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当事人有两项目标要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这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因此,咨询师要求当事人系统地描述自己的生长环境、家庭成员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其作出评鉴。之后,咨询师还会鼓励来访者检查其错误知觉,向自己的定论挑战,并详细记录自己的优点与才华。


当然,阿德勒是幸运的,除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外,他还受到了很多大师的“教诲”。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弗洛伊德。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