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美文

年轻人需要更多的信任,不是只有担心

发布时间:2019-12-21 浏览次数:1406


对年轻人未来的焦虑,其实是成年人们将自己对当下处境的焦虑,投射在他们身上。成年人固然关心年轻人的未来,但是,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更担心自己的处境。
 
关于青年的未来,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年轻人是否有希望,是否能成功。


因为大家对这问题是如此关切,各种相关的话题也就成了新闻焦点。该不该去大陆工作是争议所在,教育制度会不会拉低年轻人的抗压能力令人担心,连出现一名先进警察是“妈宝”也成为话题。当然,最热闹的争议,莫过于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跟父母要钱,千万别储蓄”的谈话,和更早以前《今周刊》出现的封面故事:《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何沦为澳洲苦劳?》。


今日年轻人前途茫茫?
2013年的中兴大学毕业典礼上,受邀致辞的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以幽默口吻勉励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低于五万台币,“千万别储蓄”,应拿来拓展人际关系累积资源。这番话立刻引起一片挞伐。大家都是集中在“跟父母要钱”这句话上面,几乎没人注意到他的讲题:出社会后避免受伤害的五个法则,更不用说这五个法则是什么。
戴胜益先生这五个原则的看法,其实对将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是十分受用的。然而,其他的成人们,特别是那些以父母角色自居的发言者,更是如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戴先生对年轻人用心良苦的谈话,却引来一片批判?


关于这一点,也许要还原戴先生当天的谈话。


戴先生的演讲是有备而来的。他不只维持向来的幽默风格,还带着锅铲、筷子和一叠千元大钞等道具,是相当认真准备的。
“你自己认真,别人就会当真。”戴胜益一开始就举自己穿着西装且三天前先理发准备为例,勉励中兴大学应届毕业同学,凡事要认真以对,唯有自己认真,才会得到认真的回报。他表示,中兴大学为了邀自己演讲,“三个月前开始联系,且每两天确认一次”,使自己深受感动且觉得“责任很重”,所以自己三天前特地理了头发、整理仪容,还特别穿西装前来演讲。


戴胜益强调:“人家这么认真,我当然要更认真。”
道具中22张新台币千元钞票,是戴先生用来形容职场新鲜人刚出社会收入只有22k至28k不等。他要同学“千万别储蓄”。他说,所有理财专家都在劝年轻人出社会后就应储蓄,但这是错误观念。许多在台北工作的年轻人,领微薄薪水,要租房、吃饭又要储蓄,于是不敢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把自己的人缘缩到只剩桌子及计算机,而变成宅男宅女。所以他说,为了避免成为宅男宅女,在月收入达到新台币五万元前,都不要储蓄。他鼓励年轻人把所赚来的钱,拿来拓展人际关系,累积资源。


自己穿了一身平价品牌西装的戴胜益也说,不是穿名牌才叫成功,不要把穿戴名牌当成人生目标,这反而会阻碍未来的成功,他的意思是把辛苦赚的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至于锅铲,戴胜益说,小时候自己性子急,看妈妈煎鱼,觉得老妈煎鱼时火又小、速度又慢,所以有回他抢过铲子用大火煎,结果鱼不只焦了,头尾也分得老远。戴胜益借着小时候看妈妈煎鱼的经验告诉同学:出了社会要懂得“忍耐与等待”,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小火煎鱼,正面两分钟,反面两分钟,加起来不过四分钟也就煎完了”。他告诉同学,全世界没有用“快”就能达成目的的例子,例如人一辈子换五次以上的工作,易失去别人的尊敬,因为这代表这个人耐心不够,他鼓励学生必须培养耐心,等待才有机会。


此外,“生产器具减半,制造时间要加倍”是一般认知。戴胜益却举起一双筷子问同学:“假设用两根筷子夹一百颗花生要十分钟,那用一根筷子夹要几分钟?”他用筷子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出社会后千万要记住“人缘第一”才能发挥专业。就算很有能力,但是人缘很差,别人不跟你配合,“你就死了”,所以千万不要恃才傲物。演戏可以彩排、人生不能重来,期勉毕业生要把握当下。戴胜益用此例提醒同学,出了社会“人和重于一切”,要让别人愿意跟自己合作才会成功,“否则就算是黄金做的筷子,只有一根也啥都做不成”。


对未来的集体焦虑
最受议论的部分,是戴胜益提出“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栽培,起码要持续到孩子出社会三年以后”的主张。他表示,很多父母在子女出社会领到第一份薪水后,就任由孩子自己闯荡并要小孩“不要乱花钱”,但他认为,这样只会限缩孩子参与社会的机会,最后就愈来愈宅了。
这话题引起广大的争议。许多人以父母自居,断章取义地认为戴胜益是鼓励孩子依赖。倒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回答比较中立,他在股东大会后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同意戴胜益的看法。张忠谋说,如果月薪不到五万元,要存钱也存不了多少,可以投资自己,只是投资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有教育性的旅游,有的则是交际。


说法受到扭曲的戴胜益先生,在媒体压力下,过两天澄清说:他的本意是要把钱花在拓展视野跟人脉上,不是要年轻人向父母拿钱当“啃老族”。
这舆论的攻击可能太厉害了,戴胜益先生于是画蛇添足地新增附加条件,认为靠家里的时间应只限“毕业后的前三年”,如果三年后还赚不到五万,就该自己负责。而且表示他这套“人脉论”有附加条件,“前三年都应该要有这样充裕的空间和金钱,能够让自己走得出去(交朋友)”,若三年后还没有达到月薪五万的水平,那就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一场演讲,引来各方人马注意,每个人自说自话,对原先的演讲内容却是完全忽略而远远离题了。
每一个人对青年未来的处境都关心,每一个人的看法莫衷一是,反而更反映出大家的共同焦虑:下一代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越来越艰巨的未来?
同样地,对年轻人未来的焦虑,其实是成年人们将自己对当下处境的焦虑,投射在他们身上。也难怪成年人听到戴胜益要年轻人多依靠父母两三年,几乎就立即抓狂了。成年人固然关心年轻人的未来,但是,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更担心自己的处境。
这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盲点:不管对问题是多么关心,但只要其中涉及自己的利益,很多观点就走样了,甚至还出现自我矛盾的情形而不自知。
 
另一个关于台湾年轻人的热门话题,莫过于打工旅游是否其实是高学历低成就的变相廉价劳工?
许多人和我一样,先是看见电视新闻转述杂志报道,然后在网络上看到愈来愈多的争议。我索性找来最初的报道,仔细看看。这是2012年9月17日第821期的《今周刊》出现的封面故事:《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何沦为澳洲苦劳?》,一位清华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工作两年后,“为了赚第一桶金”,而到澳洲打工,在屠宰场每天工作九个半小时。“今天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体验人生,也不是交朋友、培养世界观。我的目的很实际、很俗气,就是要赚钱。”但报道没说明消息来源。


《今周刊》做这一专题的目的,原本是要探讨今天台湾年轻人的未来。它后来的分析更清楚指向经济现况,教人们不容易感觉到希望,对现在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看不到未来,因此,在封面也有一小小标题:《如何抢救无望世代?》,用意应该是让年轻人很窝心的,现今却反而激起无比的愤怒


在网络的纷纷议论后,一阵人肉搜寻,据说是找到了当事人,他表示自己的话被记者断章取义。
是否断章取义,也许不是那么重要。年轻人的未来是艰难的,至少是比以前没希望的,这个现象应该重视;而同样地,《今周刊》也应该想想的是:为什么它的善意,反而踩到了今日年轻人的地雷?

来源:晚熟时代:好的人生,开始于你不再拒绝长大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