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文章

疫情下,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布时间:2020-4-3 浏览次数:2101

1

事情的本身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事人对事情的理解!


       此次疫情发展的区域不仅仅是国内,是全人类一同见证遭遇疫情蔓延带来的伤害如果让人选择的话,没有人愿意去选择经历这些。当我们在经历这些艰难的处境时,我们需要看看,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外界发生了什么?对内心的影响是什么?


疫区和非疫区

疫区:生活在疫区的群众,他们经历了很多我们没有经历的东西,从初期现实层面的防护设施的需要,到今天心理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非疫区来看:大的创伤性的东西比较小,只要呆在家吃吃该喝喝。现实层面生活物资、防护措施保障充足。

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是保障我们生存的第一位,生命第一位。


武汉开始清0,大部分地方开始逐步复工,对于国外比如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开始成为疫区,国内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候,现实层面物资解决好,心理的部分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去看看,我们遭受到的困境从心理层面怎么去理解?


心理层面,灾难性情境—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导致我们出现一些状况。


从新冠病毒本身出发,如果把所有的罪过都放在病毒身上,是因为新冠病毒让我们遭受如此大的破坏和伤害,让我们内心寻求一个替罪羊,似乎这样我们就完全排除了自己的责任。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最近新闻上有报道气候的变迁,南极冰山融化,企鹅面临危机等。今天人类社会发展城市化,物质极大的丰富。如果从人类和自然,人类和地球的角度。假如主体是大自然,人类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病毒”,人类在侵犯和破坏大自然。(这是相对的)


当生活按了暂停键,我们要反思对于危机的理解,我们遭遇了什么?我们内心被激发了什么反应?这是我们要去理解的。我经常会说无论这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事人对事情的理解!

2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在生活的过程中,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似乎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这时候,我们在干什么?这真的是我们想要去做的?想要的生活吗?

举例:一位“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小学中学成绩优异,德智体全面发展。然后大学毕业留校成为高校教师,工作背景,发展前景都很好,这个女孩在30来岁时辞职不干了,周围的人都很吃惊。她与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谈到心里话,说到今天的这个年龄回望我过去的30年多年,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优秀的我,我会以为做得越成功应该越幸福越满足。但是我现在发现,我做得越成功好像并不会感到愉悦幸福,反而有种失落。我意识到,过去我只是努力在成为家人、老师、周围人眼中那个优秀的我。但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让我达到想要的目标。

从旁观者来看,对有些人来说,看上去的那个优秀的女孩子。当她成为优秀时却离真实的自己可能越来越远。这也提醒我们,我们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我们今天的生活真是我们想要的吗?疫情过后,我们发现民政部门离婚排队。这些人最近经历了什么,疫情隔离期间,也许夫妻间的关系太近导致一些冲突,发现各种不合适,想通过离婚把问题解决了。似乎这样,我们就会解决问题了,就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了。


换个视角来看,如果伴侣关系因为双方或者自己某些情节,以及内在的某些特质导致离婚。内在情节得不到不解决,那这个情节就会一直存在,如果不去理解自己遭遇的场景是背后的因数是什么?那么未来,当我们再次遭遇类似的场景,往往还是会发生类似的应对方式,遭遇相同的结果。



3

无意识幻想


回到灾难心里体验的视角,病毒会让我们觉得周遭的世界很可怕,世界充满攻击性,随时随地会让我们遭受伤害,导致内心产生强烈的情绪的反应。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都会被激发。每个人应对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哪怕身处于武汉,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比如;武汉的卢老师会组织一些优秀的咨询师处理疫情危机。还有一些人,在家每天尝试做饭换花样,会玩卧室、阳台、客厅游,这种创造性活动。通过让生活发展创造性和丰富性来应对这些场景,应对这些危机。但是显然不是所有人能这样去应对,对于有些人来讲也许就像地球末日一样,这些我们该怎么去理解?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无意识幻想。每个人的内心母婴关系,体现在让每个个体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和成长的反应上。

比如:一个孩子在玩沙子,只要有把铲子玩沙子可以玩几个小时。但是如果让成人来做绝大部分成人不会去做。

空药瓶例子:孩子拿着空药瓶在玩耍,而不愿意去玩其它玩具,哪怕是乐高,空药瓶似乎很吸引孩子。但在我们的成人眼里看来那就是空药瓶。

当我们只把药瓶认为是空药瓶时,是空的就没有用了。但是在孩子来看,他显然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哪怕他拿的就是空药瓶。

案例:

一位孩子一岁八个月,有一次看到妈妈穿着一双开口的鞋子,她就对鞋子表现惊恐表情,孩子太小没办法表现自己的想法。妈妈能看出来,孩子很害怕。以至于妈妈穿其他鞋子孩子同样表现很害怕,随着时间过去,孩子好像已经接受了,妈妈也不在穿开口的鞋子。直到,孩子2岁11个月3岁不到,与妈妈交流,孩子突然想到那双开口的鞋子去哪里?妈妈说:鞋子扔掉了。孩子说:这下我就放心了,我一直以为它会把我吃掉。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内心很丰富,对外在世界会有一些幻想,就像童话世界里的王子和公主。换个角度来看个体内心对外在世界认识会有很大差异,有好有坏。当孩子觉得开口的鞋子把我吃掉时,成人看来是很可笑的,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孩子内心是会真实发生的。今年春晚小品里有句话叫:“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孩子对外在世界理解在于妈妈给我满足时,比方说:吃饱喝足亲吻抱着我的时候是很满足的,这时候那个妈妈是位好妈妈。但是当妈妈不给吃冰淇淋时,妈妈是一个臭妈妈坏的妈妈,在那一刻孩子不觉得母亲是好的。

孩子对外在世界的理解是有些分裂的,这部分会延伸到成年以后的人格。当我们把每个人的自我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时,其中有无数的小的自我组成。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每个人都会有某一部分的自我发展的比较好,某一部分发展不够,没有谁是完美的。

哪怕是美国总统,都一定有某一部分发展的不够好,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连续谱的视角来理解,发展的还不错的部分能帮助我们能应对外在世界,发展的很糟糕的部分可能无法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外在现实世界。内心发展出某一种情节的部分,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的病理性人格

克莱因取向中觉得每个人的人格中都会有病理性部分,只是有些时候不会出现,只有当它被某些特殊场景激发后会显得非常明显。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自我不容易被激发出病理性部分甚至包括精神病性的部分。所以这部分每个个体都有。只是我们没有遭到触发到我, 们内心的场景而已。


4

疫情下自我的病理性人格部分


当我们没有遭遇疫情时风平浪静,很舒适。当我们遭受破坏性或者说是灾难性时,比如:911当事人是觉得非常那个非常糟糕的,或许是病理性的那部分人格可能被激发。

我们现在平时的生活,安逸享受。但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而生活当中某个场景把我们情绪激发出来以后。我们会觉得很恐惧,这部分超过承受的极限时,甚至会处于奔溃的边缘。就像遭遇在狂风暴雨中大海中航行的水手,下一刻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不会船破人亡,面临死亡,这时候死亡焦虑往往就会被触发。

但是哪怕是面对死亡焦虑的触发场景,武汉也有很多的市民,在家里保持正常生活状态,在家运动休闲。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除了不能出去,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状态。但是武汉以外的被隔离在家的有些人会无法承受,我们看到北京公园一开放,南京玄武湖中山陵解封后,很多人聚集,很多人去放松。哪怕政府要求尽量不要去。这类人在家中他的内在的体验可能是非常煎熬的。他没办法去承受这些隔离性的场景。

这时候我们会看到,强烈的破坏性的场景,会让内在和现实的客观世界产生一些混淆。这时候,幻想即现实。

过去香港警匪片黑社会帮派,所有的兄弟是要绝对忠诚帮主。在这些人眼中,你是我兄弟就是好的。他们理解外在世界的视角和正常人理解的外在视角显然是有差异,他们是有一种特殊的、非正常的链接状态。

这种非正常性的状态,用象征性视角来理解,就像黑社会统治一样,像我们之前说的病理性人格。大多数时候不会出来,只有遭遇到类似的疫情等灾难性场景,如同大海里的水手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可能,这时候我们这部分像黑社会人格可能很容易冒出来。

这时候正常和外界链接的自我的正常爱恨情仇的体验,是被破坏掉的。我们正常的哀伤,可能是没办法完成的。

有些人内在“黑社会”会聚焦于某一点,没办法发散的去看,无法与外在世界建立相当丰富的链接。就像孩子足够小只能够把视角放在母亲身上,有时候陌生人靠近只有母亲才能激发安抚他。所以说婴幼儿的某个,会聚焦在母亲身上。甚至在更早期只能聚焦于母亲的脸庞。从内心来讲,这是我们内心是否足够与外在做丰富的链接的发展的起源。




当我们遭受创伤无法去链接时,这部分保护我们通过暂时回避创伤性的、破坏性的、连接体验,但是那是现实发生的,是客观世界的现实一部分,这种回避无法帮我们真正来处理痛苦。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理想化的世界,好像坏的都可以和我们没关系,在内心创造理想化的世界,这是成人童话。也许有些人确实现实生活条件很好,物质很好。未来生活中不太容易遭遇创伤性场景,这样的人只能说太幸运,现实生活中几率太低。

孩子在早期母婴关系中,会希望妈妈爸爸告诉我怎么办,没办法去理解和思考。慢慢的随着思考功能的发展,个体本身开始具备一些与外在链接的能力,疫情发生对我们的内心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当生活被按下暂停时,我们有没有思考的能力,还是被动的只能这样或那样,这时候主观能动性很重要。是否能够发展与外在世界丰富的链接说:比如学习哲学或者借助宗教信仰获得帮助。宗教信仰能够延续几千年,自然有它的作用,在没有心理咨询的时代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在灾难性场景的工具。当然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有很多流派,精神分析会关注个人自我内在的功能,是否得到足够好的发展,与外在世界足够好的链接,来最终帮助我们应对现实世界。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