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晓然原创

我们心中的阴影

发布时间:2021-6-1 浏览次数:665



作者  吴晓

   潜意识可能是精神分析最根本的概念,这一点对于有动力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都会接受。同时也使得是否具有对潜意识的探讨理解为精神分析的边界。显然,潜意识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人类自我了解过程中最伟大的发现。这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它的范畴。

   历史发展到今天,“潜意识”这个词大众多少总会有所耳闻。但对于“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可能就连有些心理咨询师都未免不是那么清晰。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上升为意识的部分。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觉察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面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种教科书式的关于潜意识概念的表述方法有时会让大众产生某种误导,要么不能完全理解,要么把潜意识理解成是意识的一部分。

我无意要对自我意识层面的划分去作修正或调整,只是认为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在教室里给学员作讲授,不需要让病人来学习精神分析的理论。更多是要让病人首先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接受某些精神分析的概念,这部分无需上升到对理论的精确把握。

    我更倾向于以下的表达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除了意识之外,还存在我们自己并未意识到的另外一部分意识。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我”存在。病人听到这种表述的反应无碍乎二种倾向,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这可视为病人动力性治疗动机的指征,也是精神分析师了解病人自我反省能力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

    接受这个概念的病人,有能力从自身的视角去反思自我,了解自我。这类病人“允许”自己去触碰内心深处,看看那个我不知道的“我”。这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功能水平。对于那些只希望心理咨询师给出一个现成答案的病人,也许是时机未到,他(她)们还不能“允许”进入自己内心;也许是更本就无法进入内心,只希望在行为层面解决问题。殊不知很多心理问题若只在行为层面作调整,往往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就比如有个患了强迫症的妻子,当我们深入了解症状背后的根源时,发现这个妻子由于得了这个病,原先投入在工作中的老公开始能够去更多的关心照料妻子,原先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变得更听话。我们看到妻子这个强迫症让她获得了很多好处。与老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孩子也无需象妻子生病前那样要花更多精力照顾,整个家庭关系都有所改变。这时候如果强迫症消失的话,很可能家庭会恢复到妻子生病前的状态,这显然不会是妻子的期望。如果这时候治疗师只是在行为层面治疗妻子的强迫行为,不排除这种强迫行为消失了,可能另一种强迫行为又产生了。

    对于问题的根源在原先家庭关系带给病人的压力所导致的症状来说,症状只是病人内心潜意识的表现形式而已。而这部分“我”往往是病人意识之外的,当然也就无法去觉察。对于大众来说,这种情形之下,会去努力治疗或处理症状。也就是在意识层面去处理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往往无功而返。

这时候我们看到去帮助病人了解其潜意识,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意识层面,我们会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会有是非对错,道德伦常。但在潜意识层面,可能是另外一个视角,没有逻辑判断,完全可能是个非理性状态。这时候,我们对潜意识当中阴影的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纳自我。欧文•亚龙说过,“你必须聆听心灵地下室里野狗的狂犬之声,才会变得更加智慧”。这应该是对潜意识中阴影部分的很好的阐释。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神奇、自然且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在等待被探索、发掘。

    这里所说的阴影,不做些解释容易被误读。首先与荣格的阴影有差异,荣格的阴影涉及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阴影只限于人类内心世界。我们过去的经验会不自觉的有个内心评判,认为“阴影”隐含着不好的,坏的部分。而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阴影和价值评判无关,只不过确实由于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视角,用“阴影”来描述潜意识的这部分,可能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就象用“欲望”来表达我们的需求是一样的,很多人对“欲望”明显是持否定的态度,视之为贬义的范畴。

   阴影中充斥着我们的幻想、想象、欲望、挣扎、纠结等,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如果呈现到意识层面,我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被吓住.然后就用否定来作防御.只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反思时,我们才能去触及它们,接纳它们,调整它们。难怪施琪嘉曾说他在德国作自我体验期间处于抑郁状态。抑郁是个伤感的过程,是个调整的过程,也是个接纳内心阴影的过程。

   亚龙那句话中,心灵地下室野狗的狂吠,也许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呐喊。只不过来到咨询室的病人,都是以各类病症来作表达而已。症状即是狂吠,即是呐喊。尤其在一些非器质性精神病人中清晰可见。

   潜意识如同是我们的地下室,阴影也许就是那条野狗,那些幻想、欲望即是狂吠了。举例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西班牙传说中的唐璜,他们生命中对女性的不断追逐,某种意义上可能只是恋母情结在作祟,每一次与女性的结合和分离,无碍乎是在生命中追逐他们母亲的原型而已。这类所谓花花公子式人物在我们周围也还是不难看到的。

   恋母情结在词面上看来有褒义的味道,但实际上是我们内心对母亲所有的爱恨情仇。于连内心对占有母亲的满足感,报复母亲后的快感,这些感受和他亲近母亲的幸福感是交织混杂的。表面上看来,他们只是在对现实中的异性的关系体验。内心深处,他们只是一直在和母亲原型交流而已。这部分,即是他们潜意识的表达,占有和报复母亲的欲望,也就是潜意识中的阴影部分。温尼科特也曾说过,“一个母亲如果不能体验自己对孩子的恨,也就无法了解对孩子的爱”。反之,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也是如此。爱恨情仇交织混杂,只不过由于后天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我们只看到允许自己看到的那部分,比如爱的部分,恨的部分,我们往往都深深地压抑到内心的阴影去了。孩子在成年以后的行为模式,内心欲望,都和幼年与母亲的关系相关。谈到这里,我们如果放下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作评判,走进于连式人物的内心深处,我们会看到那些占有或报复的欲望来自于母亲在孩子幼年种下的种子。至少我们不能把这部分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当然也不能推到母亲身上。母亲也是由于其幼年时期家庭对她的影响所致。

    于连和瑞那夫人最终彼此饶恕,可能意味着于连内心恋母情结的修复。接纳内心的阴影,不再处于躁动的状态。之后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平静的走向断头台。对于连来说,去接纳内心对母亲原型的欲望,就要首先能把爱恨善恶以与大众不同的视角来作观察和体验。爱恨善恶本身都是我们后天附加的概念,殊不知,这个世界没有爱可能也就没有恨,没有恶也就无从谈论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也曾说,战争是万物之母。这些都提醒我们如果能放下之前的视角经验,也许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接受内心的阴影。

   我们内心对阴影的接纳,首先是要能去觉察到阴影的部分,其次可能来自于把过去评判的视角暂时放下,用一种不加任何判断的视角去体验,触碰和感受,然后才可能去接纳和修正它。当然,最终的超脱者我们至少在现实中无从看到,但至少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耐受内心的欲望,接纳内心的焦虑。


                                                       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发布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