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婚姻与情感

乔家的儿女:婚姻不是拯救,而是一种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1-9-11 浏览次数:594


近日,电视剧《乔家的儿女》被看惯了爽剧的观众们吐槽狗血。集合了五个儿女的大型婚姻翻车现场,让恐婚族更加瑟瑟发抖,只能蹲守墙外,惶惑不已。
放眼望去,全是结婚“不幸”的示范:三观不同、愚孝男、恋爱脑、为了孩子、为了结婚而结婚,每天一个恐婚小视频,“看完爸妈的婚姻,这辈子都不想结婚了”等等。
婚姻有这么吓人吗?还真有。

 

不过,吓退你的不是婚姻本身,是另外两件事:一是关系中的感受,二是因恐惧导致的回避。

 

01 幻灭

 

有位姑娘给了我一个具体的描述:在亲密关系中,感受似乎被放得最重要,明显的两极分化。感受好的时候,觉得婚姻1亿分,不好时就负1亿分;没法从一开始就接受正反面。

 

这样巨大的感受反差,就是从幻想掉落现实的过程。越是在亲近的人面前,我们越容易被唤起生命早期的内在体验。而亲密关系,复刻的就是婴儿渴求妈妈的情境——我有需求,妈妈的回应及时准确,婴儿的感受就是好的;面对成年人的关系,能承认自己的好,也能看见对方的好,对“坏”就有一定的容纳力。

 

反之,如果妈妈只能在自己状态好时,才能够与孩子有好的互动;状态不佳时便自顾不暇,无法提供相对稳定持久的照顾;这样一方面无法帮助婴儿逐渐形成整合好坏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良体验可能在孩子内部形成情结,掩埋在成长过程中,日后敏感多疑,对人和事的负面“鉴赏力”格外高,很难获得舒心的关系。

 

就算长到几十岁,孩子对完美理想化妈妈的找寻,从未停止过。因此,一旦进入关系,在自己不知情的状态下,自动送给对方一顶光环。两人相处越多,光环也似电压不稳的灯管,忽明忽暗起来,随时都可能彻底熄灭。

 

只要是现实,就不可能完美;虽说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能从心底里接受却很难,这说明我们还是抱着幻想不放。不仅对对方,对自己也推演出这样的逻辑:只要我怎样怎样,别人就会怎样怎样。

 

事实上,我们必须下决心对自己负全责,如有余富出来的精力,对别人负有限的责。

 

曾奇峰老师有一句特别到位的话:没有人是专门被制造出来弥补你的不足的,你对他人的愿望,终究会变成失望。

 

02 试炼

 

为了弥补早年关系中的缺憾,加之我们无法将父母以及父母的关系进行理想化,就不得不在幻想层面勾勒出一个理想的伴侣或关系,且都是完美的样貌。

 

恐婚的人,因对婚姻事先有了理想的预设,要么在恋爱中已经破灭,要么提前看到已婚的人备受折磨。幻想是最后的希望,为了捍卫它,万不敢朝现实踏进一步,否则便粉身碎骨。

 

踏入现实就是一地鸡毛,莫不如待在幻想中孤独。

 

那些宣称只恋爱不结婚的人,常常被另一半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其实要负责就要面对现实,过去的创伤可能在现实的关系中暴露,这是令不婚者恐慌的。他们既害怕看到另一半从构想的神坛上跌落,更怕呈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不堪形象。这个不堪,往往是对自己的攻击和不满,投射性地以为对方也这样觉得。

 

这个心理过程会加重回避行为。看上去在回避婚姻,实际回避的是痛苦的感受,连同回避了现实检验的机会;相当于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一起倒掉了。回避行为会发生负性强化作用,除了加强“我不行”“我不可以”的自我暗示,对自我功能也形成了损害。

 

在外卖还不流行的年代,某晚女友邀我去她家吃饭,进门时天已经黑了。她说,老公出差今晚回来。聊了一会儿她突然想吃甜点,娇滴滴给老公打电话要他买回来。我知道那家店并不近,说你老公长途飞行回来你还折腾他?她一脸狡黠:“行就行,不行我明天自己去买呗,多大点事儿啊?”

 

我由衷感叹,多么灵活的人格。即使今天甜点吃不到嘴里,她也不会臆想“我不值得”“你没那么爱我”等等。

 

一小时后,她老公拎着行李箱和一大包点心,风尘仆仆心满意足地进门了。

 

她只是运气好遇到了好老公?不,正是因为她的现实感大于幻想,才免去了无谓的关系内耗。

 

伴侣之间最怕的对话就是,男的不耐烦:“你想怎样你说啊!”女的委屈:“说出来还有什么意思嘛!”如果两人的沟通靠猜,其中一方就还在坚守自恋幻想,天然地以为你应该懂我;另外的可能性是,不相信自己的需求说出来会被满足,或者不配得到。

 

越不相信自己配得,就越回避不表达;越不表达,越不可能被满足。回避行为就是维持和加重症状的主谋,唯有检验和面对。

 

03 本质

 

现代人对婚姻越来越抱有消极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互联网不发达之前,我们都是找到一个喜欢的,差不多的人直接进入婚姻体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往前过日子。

 

现在不同了,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心的重视,让我们随手可得一把的“金科玉律”。这些内容会让想要结婚的人变得愈发谨慎,如果缺乏一些深度思考,不免感到恐惧。

 

比如有一句很正确的话叫作:选择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这句话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可以让人去反思很多关系中自我成长及界限感,尤为重要的是一些接近本质的问题。

 

前几天刷到金星女士的一条短视频,她把婆媳关系的本质用“搭把手”三个字诠释得如此通透。从根本上讲,婆婆和媳妇两个人对儿子的角色期待有着本质的不同。婆婆想让儿子多休息,媳妇想让老公陪逛街;如果任何一方不太具备处理多元关系的能力,婆婆和媳妇,最好的相见方式就是:平日里各自安好,有事的时候,搭把手。

 

我们之所以对很多事情产生迟疑和恐惧,是因为缺乏对真相的认知。对于婚姻和人性,多思考本质的东西,有助于缓解恐惧,转变消极态度,再来决定要不要、如何进入婚姻。与其被“结婚要嫁给对方家庭”这种观点击退,不如停下来了解关系的真相。

 

亲密关系,亲密当然最重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几个层面上决定了男人的欲望和表达亲密的体现都是既热烈又短暂的;一旦得到满足,很快就会消失。男人如果长期沉湎于关系,将削弱外部的狩猎功能,这会激起本能的反抗和逃离。

 

而女性对亲密的需求是更持久的,从孕育角度来说,亲密也是女性的能力和功能,婴儿必须在与母亲的亲密中成长起来。

 

理解这些,不是用来推脱和绑架的,而是与本质协作。婚姻和谐的关键在于,彼此能够有意识地向对方迈进一步,弥合分裂,制造和谐。

 

04 底气

 

如果现在有人跑来问我TA该不该结婚,我的回答应该是:你要先确定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有了这份底气,结不结、跟谁结,都是你的选择。这是真正的有恃无恐。

 

波伏娃说:“真正的爱情本当承受对方的偶然性,就是说,承受对方的缺点、局限,原始的无缘由;爱情不会成为一种拯救,而是成为一种人际关系。

 

婚姻亦如此。法律不能规定对方必须治愈你的缺失,从内心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值得被同情。

 

审视自己的内心,有哪些东西是你极度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的,那么就很有必要先尝试自己去创造;否则很容易成为带进关系的痛点,时不时发作。

 

一行禅师很有意境的话这样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顾好,你就能帮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苦难之源,你将成为喜悦和清新的水库。

 

有位读者留言:稳定是混乱的最高级形态。那么我想说:婚姻是关系的最完整体验。婚姻为我们搭建了被看见、理解和关怀的空间,我们需要在关系中前行。

 

愿读到此篇的你,在婚姻的路上有勇气,有底气,再加上一些好运气。 

 

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文章仅做分享心理知识用途 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分享可以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