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2-15 浏览次数:277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由内向外辐射的“朋友圈”系统。圆心的是亲密关系;社交关系、工作关系等依次向外扩散。
在人际关系层中,越靠近内部的关系的情感链接越紧密,情感流动越明显,越渴望被关注和被给予。同时,这种情感上的高度渴求和关系上的稳定链接使得我们越来越减少使用社交技巧去维系关系,而是逐渐将对方看做“不分你我”的情感对象,而非独立的个体,导致在交往中界限不清。
这也是那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为何最爱我的人,却伤我最深”的答案。所有带来痛苦的关系,都源自界限问题。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塔瓦布在《界限》一书中讲述了她在14年从事人际关系治疗的感悟。她发现:大多数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界限的。
对自我与他人界限问题认知的缺失导致他们身心俱疲,深陷痛苦的关系之中。有的人缺乏自我关爱,有的人容易与他人起冲突,有些人时间管理困难,有的人不断被侵犯边界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而在中国,界限感缺失导致的关系痛苦现象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比起冷冰冰的规则,人们更关注情义。
由此衍生的“朋友一场、别太计较、都是亲戚、多大点事.......”等界限不清的问题令无数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大吐苦水。
苦不堪言。因为关系羁绊,大多数人不好意思拒绝或者不知该如何搪塞,倘若拒绝一次还会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人绑架一番,令人苦不堪言。
两种困扰我们的界限不清的问题
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没有隐私,不分彼此,关系就会乱成一锅粥,矛盾和冲突也将随之升级。
在亲密关系中,界限不清会导致共生关系的出现。在这种关系之下,一家人表面上一片祥和,但深入了解下去,就会发现,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默认为我=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取“我们”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在被无形中剥夺掉成为“我”的权利。
本文来源于心理学空间,仅用于分享心理学知识,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2022-6-29
艾伦·肖尔的依恋调节模型:看护者与孩子的右脑交流与主体间心智的形成
2022-6-28
2022-6-28
2022-6-24
20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