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3 浏览次数:595
家庭治疗中的依恋
依恋的研究者
- 依恋行为
- 依恋行为系统,
- 依恋纽带。
依恋行为
- 儿童进行目光接触、哭泣、或做手势,以引起自己父母的注意。
- 儿童会在与之无依恋纽带的人面前表现出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系统
- 下面的内容是基于Cassidy (1999)的评述。Bowlby认为,依恋行为系统具有进化功能,因为它促使儿童获得保护——后者的安全依赖于成人。
- Bowlby 还认为,存在其它两种行为系统,它们与依恋行为系统发生互动。
- 首先是“探索行为系统”,它有助于生存,因为好奇心会帮助儿童了解和适应自己的环境。这个系统减少依恋行为。
- 其次是“恐惧行为系统”,它有助于安全,并因此而动员起依恋系统。
依恋纽带
- 依恋纽带只是双亲-儿童关系的一个方面。照看者还扮演玩伴、教师、管束者的角色。
- 儿童体验到多种依恋,但在每个关系中的依恋纽带的质量并不都相同。纽带的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互动的总量、所提供关怀的质量、以及照看者的情感投入。
什么是依恋风格?
儿童的依恋类型
- 在陌生情境中,Ainsworth 考察了儿童对陌生情境的反应:儿童在她的实验室(陌生情境)中短暂地与父母分离两次,一次分离三分钟,另一次分离六分钟。
- 在分离前及每次分离后,对父母及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
儿童的安全型依恋
- 在陌生情境测试中,儿童在与父母分离前探索房间,并在照看者离开时显得苦恼。
- 在重聚时,照看者及其孩子似乎乐意于见到对方,并开始互动。
- 照看者和儿童间的交流似乎是热情而又敏感。儿童似乎不惧于表达愤怒。
- 照看者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照看者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 照看者似乎拥有稳定连贯的依恋观,并认识到它对儿童的重要性。
- 照看者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儿童的回避型依恋
- 在陌生情境测试中,在分离后,儿童继续探索房间,表现出的苦恼有限(如果有苦恼的话)。
- 当照看者返回时,儿童回避照看者,并转而关注房间中的一个玩具。
- 照看者更多地关注房间内的物体而非儿童。
- 如果照看者抱起儿童,儿童会不情愿、想被放下。
- 虽然在行为表现上儿童不受分离的影响,但研究表明,相对于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这类儿童的清醒时间要长得多。
- 回避型儿童持续表现出心理焦虑的迹象。
- 存在心理唤醒,但仍采取回避照看者的策略,这表明儿童正试图通过集中关注其它物体,来抑制不安全感。
- 照看者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儿童悲哀时,照看者退缩。
- 照看者似乎表现出更多的排斥孩子的行为。
- 儿童在家里比在实验室环境中显得更加愤怒。
- 进行游戏行为的目的,似乎是要转移对依恋需要的注意。
儿童的抵抗或矛盾型依恋
- 在陌生情境测试中,在两次分离前,儿童显得苦恼;而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儿童似乎沉迷于照看者。
- 他们似乎不会因照看者出现而得到安慰,会显得愤怒或消极。
- 在重逢后,这类儿童可能不会继续进行探索活动。
- 照看者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则照看者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 。
-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在 Byng-Hall (1995) 看来,这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儿童的紊乱/混乱型依恋
- 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受虐儿童(可达80%)可被归为此类型。
- 一些儿童对重逢体验没有系统化的反应。
- 当照看者出场时,这些儿童会(a) 表情恍惚地呆滞着,(b) 在照看者进入时站起来;(c) 跌坐到地板上;或 (d) 缠住照看者但身体却躲避照看者。这些儿童的其它行为可被归类为其它类型。
对成人依恋的量度
- 在自己心烦意乱时,照看者对自己是什么反应;
- 照看者是否威胁自己;
- 是否感觉自己被抛弃;
- 解释照看者的行为;
- 这些童年体验对自己的成人人格的影响
- 第一个维度是连贯性。连贯性是指这样的回答:
- 回答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描述;
- 回答真实、简洁、完整;
- 回答的表达清晰、有条理。
- 第二个维度是思索他人的动机的能力。
- 安全/自主,
- 拒绝,
- 沉迷,
- 非卷入/紊乱
安全/自主型成人依恋
拒绝型成人依恋
沉迷型成人依恋
未解决/紊乱型成人依恋
- 在成人依恋会谈中,对涉及到失落或虐待话题的反应是不连贯的。例如,成人的言语措词可能会令人感到:已去世的某人仍然活着。
- 其它反应在各自的类别中是连贯的。
青春期中的依恋
青春期中的依恋及认知发展
青春期中的依恋及家庭机能
- 照看者会把子女的个体化努力理解成是对自己与青春期子女间关系的威胁。
- 非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会被与个体化相关的情感所淹没,这些情感又会助长冲突。
- 非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可能变得容易失落,因为他们不期望被双亲倾听或理解。
做为安全基地的家庭
- 首先,他提出存在这样一种共同觉知:依恋关系重要、在家庭中人们应首先关爱他人。
- 其次,他主张在提供相互的关爱时,家庭成员间应当相互支持。
家庭中破坏安全基地的因素
依恋对家庭内距离调节的影响
- 结构治疗认为,存在与太亲密(纠结)或太疏远(疏离)相关的问题。
- Murrary Bowen 提出,家庭内的各成员的分化情况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家庭治疗师的任务
,
- 这类似于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的这一观念:为治疗建构“安全容器”。
- Byng-Hall 提出,治疗师要成为家庭成员的依恋对象。
- 结果就是,贯穿于当事人的临床治疗过程,治疗师应当规则地服务于当事人的需要,并向他们传达这一信息:在将来我们仍会继续为他们服务。
- “依恋理论能够提供治疗师及家庭都能清晰理解的解释、能够提供对令人困惑问题的理解。例如,愤怒、难缠、有控制欲的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有意作恶,但也可以换种方式看待这个孩子:没有无安全感、在感到不被爱及不值得爱时试图确保父母关心自己” (1999, p. 636)。
- 除了提供重构,Byng-Hall 还主张,我们应当通过促进家庭成员更连贯的叙事,来关注重要的关系。叙事治疗技术特别有用。与当前重要关系相关的其它两类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距离冲突和权力斗争。结构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 在治疗中,治疗师成为家庭系统的一部分,因而治疗师应当关注自己所产生的影响。
- “要使家庭成员形成对治疗师的安全依恋,至关重要的是: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理解” (Byng-Hall, 1999, p. 636)。
- 因为治疗师会被看成依恋对象,实验性治疗手段会有助于处理这些议题。
- 有兴趣在自己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使用依恋理论的治疗师,都应当阅读 Augusts Napier 和 Carl Whitaker 的《家庭考验》(Family Crucible)一书。
- “探索这两者——既往世代中发生的事、治疗中发生的事——之间的关联,会有助于治疗师及家庭成员弄清楚往日事件对当前的影响、有助于评估以旧行为方式行事是否有助于当前” (Byng-Hall, 1999, p. 639)。
- 这类似于 Murray Bowen 的建议:“拥抱”家庭历史以促进分化。
- 叙事及象征实验治疗也可被用以帮助评价这些关系模式。
自我报告依恋评估
- 双亲及朋辈依恋调查表中包括测量与母亲、父亲、亲密朋友的依恋关系的25项等级。
- 双亲及朋辈依恋调查表使用亚等级而非分级类别。有三个亚等级用以量度重要的依恋维度:信任、交流、疏离。
- 双亲及朋辈依恋调查表及使用说明可从Mark T. Greenberg处免费获得,联系电邮为:mxg47@psu.edu
对依恋的临床评估
- 治疗师发出特定信号,让父母离开房间。
- 父母留在房间外六分钟,儿童与治疗师留在房间中。
- 在父母返回时,要求他们先进门,在门口并列站立五秒钟。然后正常地行为。
- 与分离相关的困难。
- 在分离期间出现的兄弟姐妹间的依恋行为。
- 对治疗师的依恋。
- 辨别每个孩子的双亲参照(parent references,译注:不理解此术语,暂如此翻译)。
- 有关该家庭中依恋的实质的线索。
转自心理学空间
作者:Ronald Jay Werner-Wi
译者:董建中(华南师大)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3-6-8
2023-6-2
2023-5-30
2023-5-11
2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