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自我成长

不被“老年人”限制的人生,真的可以活出无限精彩。

发布时间:2020-3-2 浏览次数:650

50岁,算“老年人”吗?


在前不久的一期《奇葩说》上,蔡康永在听辩手说了很多遍“爸妈都已经50岁了”之后,忍不住发表评论:“50岁哪里是老……50岁就是一个活到稍微有点明白的时候,知道该为自己的人生,做些什么决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50岁,确实不老。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并不这样认为。



1.

50岁的 “尴尬”


国际上,65周岁以上被定义为老年;在我国,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而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50-60岁的阶段也属于中年期。


但在这个90后都自诩为“老阿姨”、30、40岁的人们挣扎在中年危机中的时代,自称“中年人”,这或许让50多岁的人在内心感受到很多不协调。


“说老不老”,这让50多岁处在了一个的尴尬年龄段。


迈入50岁的年龄段,或是面临退休,或是陆续开始退休;在家庭中,孙辈们陆续出生,辈份升级;人生开启下半程,对自己的内在的探索需求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处在当下飞速变化的时代,外部环境更多的动荡与不确定,也让人们在面对在人生转折期探寻自我的路上,更加迷失与混乱。


所以,这个“尴尬”,并不在于50岁究竟是不是“老年人”,而是在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归属感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层面的动荡。



2.

需要重新确立的自我身份与价值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处在这样的年龄段。前两年退休后,她帮着女儿照看外孙。自从外孙上幼儿园,她就开始失眠头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身体各种不舒服,去医院也检查不出结果,总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这位来访者的女儿对心理咨询有一些了解,便劝说她前来试一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我们探索到:造成她困扰的,是她对于自我身份与价值感需要重新确立的问题。


处在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节点,当一个人从一个社会角色当中退出,不再是xx职务,就要在某种程度上面临“我是谁”的身份拷问。


有些人在这个时期有了自己的孙辈,于是变成了xx爷爷奶奶、xx外公外婆。但这个身份并不会维持长久,当孙辈们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曾经的社会角色一个个褪去,他们仍要真正面对“我是谁”的问题。


与此同时,工作、照看孙辈,都可以证明我有价值;而当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要到哪里去寻找自我价值感?


因此,他们急需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归属,并在这个归属的位置上重新找回自我的定位与价值所在。“老年人”,便是他们为自己寻找的新归属。



3.

对被爱与被照顾的渴望


历经半生风雨,50多岁的人们到了这个年纪,疾病、衰老更加显著的袭来,自然也更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在过去的时代,50多岁的人已经享受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福了。


而在当代社会:50多岁,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缝中。


他们的父母倘若健在,已经是八九十岁真正的老人了,照顾父母的担子相对更重,同时也更容易激起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担心、乃至自己的死亡焦虑。


虽然这时子女们已开始成家立业,但在当今的社会,很多时候还需要做父母的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帮助。


所以,当今50多岁的人,很难获得他们所渴望的关爱与照顾。


于是,“老年人”不但成为他们确认自己归属与身份的一个标签,也成为他们在潜意识里想要享受一点被关爱和被照顾的“资本”。



但 “老年人”这个标签,对他们而言的确又显得不那么合适,也激起了他们内心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与失衡。


说到这里,我体会到那位阿姨对于自己已经得到重阳节福利那句话所传递出的复杂——她很享受单位发放给她的“老年人”福利;但对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老年人”,又心有不甘。


处在这样的冲突和纠结中,显然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4.

“老年人”是对自我的限定


尽管“老年人”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归属感,也多少让自己能够坦然地享受老年人才有的“福利”,但更大程度上,这是对自我的一种限定。


前几天,我妈跟她的朋友小刘阿姨去看了场电影,回家路上碰到之前的同事王阿叔。听说他们去看电影了,王阿叔说:“都这把年纪了,还去看得什么电影啊。”


我妈听了,心有不爽,却又不好当面反驳,于是回来便来向我吐槽:“你说像你王阿叔那样,天天在家看看孙子看看电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那日子过得才是相当没意思好不好。”


像王阿叔“这把年纪”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不但用“老年人”的标准限定自己,并且可以说是用已经过时了的“老年人”标准在限定自己。


比如:电影院健身房都是年轻人去的地方;人到了这个岁数就应该给儿女们看孩子;上了岁数了,那些智能设备啊什么的新鲜玩意儿搞不懂也不想搞……总之,这不是我这个年纪能做的事情……


这一切,显然不是如今50多岁年纪的人体力和智力所实现不了的。“老年人”三个字,将他们人生死死限定了。


而日本却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岩室纯子,已经84岁的她,白天做饺子、夜晚当DJ、业余著书。


“要么死在自己饺子店的料理台上,要么死在DJ台上,我最讨厌躺在医院的床上等死。”是老奶奶对自己人生的态度。网友大呼:“这位老奶奶也太酷了!”


不被“老年人”限制的人生,真的可以活出无限精彩。



5.

活出自己,拒绝尴尬


并不到了50岁,我们才突然想到要为自己找一个标签与归属。


50岁的 “尴尬”,其实早已埋下了伏笔。


一个在50岁时急于为自己贴上“老年人”的标签的人,那么很大概率在孩童时期,他也一直被要求做一个“乖孩子”,在20多岁的时候顺从地结婚生子,30多岁只能忙于成家立业、40多岁认为自己就该捧着菊花枸杞保温杯……


如果一个人一直遵循着他人和社会给予的角色标准,去过着自己的人生,那便不可避免地遭遇当标准不明确时候的“尴尬”。


记得在那一期的《奇葩说》上,蔡康永还说过:“不要把生活中的每个人看成他那个社会角色,而不重视他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先是他自己,才是那个角色。”



这句话,也更应该说给我们自己听:我们首先也是应是自己这个“人”,而后才是各个不同的角色。


无论现在的你处在哪一个年龄段,都要记得:


领略和享受这个时代当下的美好,无需受到年龄的限制。撕掉绑在身上的“角色标准”,告诉自己:在任何年龄,我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哪怕已经到了50岁的年纪,我也可以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吃冰激凌、去蹦迪……


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而不是只去融入自己年龄段的圈子。从来没有人规定我们只能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学街舞而50岁只能去跳广场舞。哪怕到了50岁,学一样自己喜欢的手艺、一门课程,去读书去画画去歌唱……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欢向往,就不要让年龄成为束缚。


不要回避生命本身的议题。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人到老年才会面对,这个议题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如果我们可以早一点对此多一些思考和感受,少一点抗拒和回避,便不会在50岁不得不面对它们时,抓一个“老年人”的标签来挡剑。


而对抗衰老和死亡最有效的法宝,就是允许自己充分做自己、活成真正的自己这个“人”。这也是我们能够给予自己生命最珍贵的礼物。


从现在开始,活出自己,拒绝尴尬。

来源:曾奇峰工作室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