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最高境界是:发现“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2-10-26 浏览次数:8183心理专家认为,“好学校”名声好、设施好、教师水平高、升学率高,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一所各方面相对好一些学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些优势资源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学习状况的孩子来说未必都能够到达理想的目标,家长的从众心理、赌博心理、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可能促使自己做出盲目选择,使择校的结果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13-11-9 浏览次数:5900慢养孩子是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
黑老的四个孩子中,次子黑立国和幼子黑立行的成长经历最能体现慢养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像是拥抱这种亲昵行为会减少,特别是中国孩子远比美国的孩子得到的拥抱和亲吻少,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拥抱和亲吻他们了,直到20岁以后谈恋爱。
发布时间:2012-7-28 浏览次数:9230晓然的心理咨询师在总结多年的咨询案例的基础上发现,过分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心理忧郁,严重的时候会使孩子的情绪中度抑郁甚至出现焦虑症。导致这些的原因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以下是晓然的心理专家列举的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失去的很多方面。
发布时间:2012-8-13 浏览次数:11670晓然的心理专家称孩子说谎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经常性的会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例如,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发布时间:2012-7-28 浏览次数:7325晓然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过分害羞的问题来寻求帮助。一般这类孩子性格非常内向,平时见人就红脸,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几乎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像是有一个孩子,她的老师的反馈是,每当上课提问时,她都把头理在书里,不敢抬头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表现得很张紧。一旦被叫起来当着大家的面回答问题,她就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时还浑身发抖。这就是过于害羞的典型表现
发布时间:2012-7-3 浏览次数:7050生活中我们总是发现有的孩子基本上不说话,我们有的时候会说看这个孩子多乖啊,其实不然,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如果现在孩子就不爱说话,那么以后我们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也会存在很多问题的,但是很多妈妈都不知道如何巧妙应对孩子不爱说话的问题。以下是晓然的心理咨询专家就这个问题展开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2-7-31 浏览次数:5162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家长不良暗示孩子会变坏,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发布时间:2012-7-31 浏览次数:4889记得一个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他送孩子到车站乘车去远方上学,到了车站,妈妈还要陪着孩子等车,这个孩子突然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这么多年给了我很多我本不需要的爱。这个妈妈当时就流泪了,“我给孩子这么多的爱,竟然是他不需要的爱”。但是等这位妈妈冷静下来想了想,自己这么多年给予孩子的爱有很多确实是按她自己的需要来给孩子的,而不是按孩子的需要给的。
发布时间:2011-12-28 浏览次数:4982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家长是在传授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还可往上追溯。事实上让你的孩子“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帮助解决抑郁、成瘾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学会良性的发怒方式,就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发布时间:2015-2-27 浏览次数:3555如何让孩子成为孩子自己,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孩子不就是孩子自己吗?”“难道孩子还能不是孩子自己?”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高举“爱孩子”的大旗,实际上是行自身之“需求”。有很多父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所需要的那个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的特性形成的人格。
发布时间:2012-2-24 浏览次数:4586怒气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还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没人愿意向他伸出救援的手,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渴求温情和友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假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吁请人们注意这个事实: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D. W. 温妮科特(D.W.Winnicott)对亲子关系进行了许多深刻的观察思考。我最喜爱的观点是,孩子不需要父母完美无缺。我们需要做的是,避免伤害他们,为他们提供父母经常被要求应该拥有的“普通奉献”
发布时间:2014-12-15 浏览次数:3073精神分析认为,我们每人的人格都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换句话说,6岁以前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曾今有人这么形容孩子,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看你父母在上面怎么画,你画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也有人不认为这种说法。如果孩子不是白纸,那孩子是什么呢?
|
2024-9-1
2024-8-9
2024-7-22
2024-7-15
202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