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文章

“但见他,不能所见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 失去母亲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8-4-17 浏览次数:1515

本文摘自 施琪嘉茶吧



其实,自古以来,许多母亲和诗人都能感受到失去母亲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比如说,美国一位特别有名的诗人艾略特写了这首诗歌:


一个弃婴忽然醒来,

恐惧的眼神在四周徘徊,

但见他,

不能所见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这恰恰描述了妈妈消失之后,孩子的一个表现。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分离。

 

关于分离,有这样几个著名的研究。


1


第一组观察报告发生在二战期间英国的哈姆斯帝德保育院,这是由多罗西•柏林汉姆和安娜•弗洛伊德完成的报告,写于1942年和1944年。

 

这些孩子从新生儿到4岁左右不等,都是健康的孩子,他们在和母亲分开之后被送到了保育院,得到了战争期间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照顾。


2


第二组观察报告由美国的雷尼·史毕兹(Rene Spitz)和凯斯林沃夫完成,写于1946年。

 

他们对100名婴儿进行了观察,其中有一些孩子的观察持续到了18个月。不过,这组观察主要是针对婴儿在12个月以内的表现。在开始的6-8个月内,所有被观察的婴儿都得到了母亲的照顾,也就是说,半年之内基本上都是由母亲照顾的。

 

接着,由于不可避免的外部因素,他们和母亲之间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完全见不到母亲,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每周见一次。在此期间,这个孩子就由其他孩子的母亲或者孕后期的女性来接管、照顾。

 

由于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孩子对分离的反应在这个研究的观察中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3


第三个比较著名的观察,是哈尼克和沃斯特汉姆在1966年做的两个研究,他们涉及的儿童是18个月到3岁大。其中,大部分孩子在两周之后回到了家里,有些孩子也会在外面住的更久一些。这两组孩子观察的数量并不多,一组是6个,一组是10个。

 

但是,他们这一次的设计特别地系统。怎么系统呢?他们给分离的儿童选择了对照组,就是18个月-3岁有离家经历的孩子,和没有离开过家的同龄孩子进行了对比。


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结果。


一个1岁半到2岁半的孩子,如果他已经和母亲建立了恰当、安全的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和母亲分离过的话,面对分离,他会表现出一系列可预计的行为。


a 抗议阶段


当分离开始的时候,抗议的阶段可能会立刻开始,但是也有可能会延迟开始。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到一周或者更长一些,在这个期间,幼儿对失去母亲表现出强烈的痛苦,并且充分动用他的全部却有限的资源,试图重新找回母亲。

 

通常,孩子会大声地哭泣,摇晃床篮,发脾气,并且时刻关注任何可能是他母亲的声音或者是景象。他所有的行为都表明他强烈地期待母亲会回来,同时他在这个阶段往往还会拒绝任何替代性的想要为他做一些事情的人。


b 绝望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母亲的想念仍然十分明显,尽管从他的行为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无望感。比如说,主动的身体动作减少或者消失,发出间歇而单调的哭声。

 

他变得退缩,失去活力,在环境中对任何人没有要求,看上去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哀伤阶段,而他在这个阶段看上去相对安静的状态,有时候会被错误的理解为他内心的痛苦得到了缓解。


c 疏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因此常常会被认为孩子此时正在恢复。孩子再也不拒绝看护者了,他会接受他们的照顾,以及他们带来的食物和玩具,甚至可能会和他们微笑和交流。

 

所以,有些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令人满意的。可是当他母亲来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其实并不是好事。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孩子会缺乏这个年龄段正常而典型的强烈依恋行为,他非但不欢迎母亲的到来,甚至看起来好像不认识一样。他非但不会黏着母亲,甚至可能会保持一种疏远和冷漠的态度。

 

他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冷淡的转身离开,看起来他对母亲似乎完全失去了兴趣。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