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4-28 浏览次数:2314
作者:肖金
美国著名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上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关于儿童攻击行为习得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目的是验证当时电视中频繁出现暴力镜头是否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实验中,让年龄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把儿童分成几组做对照,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和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然后让儿童面对玩偶,分别对照观察几组儿童对波波玩偶所展现的攻击行为。
最后实验结果得出,观看过攻击行为的儿童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观看过非攻击行为的儿童。实验证明儿童会受到电视中暴力镜头的引导,通过模仿习得攻击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明白这个儿童心理,对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方式的时候,要及时寻找分析家庭环境的对儿童影响的因素。
举一个家庭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孩子有时候喜欢打骂自己自己的玩偶,甚至出现过虐待小动物等举动时,家长就要注意。
首先反思最近所接触的传媒影视信息是否出现过暴力的镜头,尽量避免儿童过多接触这样的镜头,所以现在有关部门针对动画片的审查很严格。
其次,反思父母之间有没有争吵甚至口角,父母俩之间要避免当着孩子面发生不愉快,这对儿童影响非常大,很容易造成童年创伤,这个问题以后专门开文章探讨。
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父母告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时候互相之间尽量不要发生争吵,与上一点相同。
再者,年轻家长与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态度和方法,儿童学习能力很强而且记忆深刻,你对父母的态度就是自己孩子长大后对你的态度。
最后,反思下自己有没有频繁的惩罚责怪孩子,这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小孩不可能不犯错误,家长要耐心正确引导。
虽然上述实验针对的是儿童消极行为,但是模仿在教育中一样可以培养儿童积极行为。
很多家庭都的孩子除身体生病等特殊情况外,多少出现过讨厌吃饭爱吃零食,或者讨厌吃蔬菜,喂饭很麻烦的现象。
时间久了家长不免会上情绪,每次吃饭都像是一场大战,孩子哭哭闹闹可怜巴巴的最后也没吃多少,家长也很心疼自己宝宝的身体。
除了控制零食以外,需要做的不是家长吃饭时说“真好吃,比零食好吃多了。”
提供两个方法:
第一,吃饭的时候,家长需要用行为表现出来(不是说)很好吃,大口大口吃的很香,孩子自然就会被吸引,除非是饭做得真的很难吃,家长自己也吃不下去。
第二,针对不爱吃饭或者不爱吃蔬菜的小朋友,家长多找一些有吃饭吃蔬菜片段的动画片播放给孩子,小孩会通过动画片中的人物去模仿。
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做饭的时候尽量还原出动画片中的饭菜形象,并通过言语指导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环境氛围的还原更有利于儿童正向模仿行为的巩固。
2025-3-18
2025-3-17
2025-3-13
2025-3-8
2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