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文章

为什么内心明明反抗,说着说着就变成了顺从?

发布时间:2019-11-24 浏览次数:1250



我们每天都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情绪都是通过沟通的方式传达出去。可有的时候,我们会心口不一,会言不由衷,这阻碍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


有多少次,我们和颜悦色的答应了别人的要求,背后却在硬着头皮,满心的不舒服;有多少次,我们卑微的在圆场,背后却在伤心的滴血,或是内心燃烧着愤怒。


我们习惯性地表达“好的”,有的时候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需要。在压力和分歧之下,我们把习惯性地、自动化地表达出顺从他人愿望的沟通方式,称作讨好型沟通模式。


这种习惯性的沟通方式从何而来呢?又怎样堂而皇之地成为我们沟通方式的一部分呢?



1.

讨好型沟通:口中的顺从,内心的反抗


我接触过一个具有“讨好型沟通模式”的女孩子,她叫丁丁。


有一次,丁丁在驿站寄快递,本来前一天问好的价钱,第二天想寄出快递的时候却被无故加了价。工作人员一脸的不耐烦和含沙射影的腔调,让丁丁感受到了压力。虽然丁丁觉得很不公平,可她的感受像微弱的信号,在压力之下,一闪而过。她感受到对方希望她以更高的价钱寄出快递,于是她"服从"了,对话竟然进展得十分和谐。


可出了驿站的大门,刚才失联的感受忽然接通了。她忽然感到十分生气!回家以后丁丁大发雷霆,吓坏了她的父母:这孩子为了这么点小事,怎么这么大反应?




她对驿站没有诚信的行为感到生气,也恨自己怎么会把情绪暗暗压了回去,对不诚信的行为屈服了呢。压抑的愤怒没有因为被压下去而消失,而是在得到释放的时候,伴随着更大的杀伤力。


“讨好型沟通模式”是一种自动的反应,它常常会将自己“不讨好”的情绪或愿望压抑掉,顺从地满足了他人的愿望。


丁丁关注到自己的心口不一,希望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可她真实的表达和内在的沟通模式起了冲突。


某天,丁丁拼车回家,司机没有按照约定好的目的地把丁丁送达,而是想偷懒把她放在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路程的岔路口上。


丁丁有些不安:她的目的地没有到,怎么办?


讨好的心理和没有受到公正对待的情绪开始左右拉扯。最终丁丁放下了讨好,与司机据理力争。她没有在司机停车的逼迫之下选择下车,而是言辞激烈的和司机争辩,要求司机“特意”送达约定地点。


这样简单的要求差点演变成一场大闹剧。对于丁丁来说,没有顺从他人的愿望,她很担忧。她一方面要控制住自己的担忧情绪,一方面要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使得丁丁和司机沟通的时候格外用力,显得情绪很激动。即使事后,丁丁仍在惴惴不安,因为她没有满足别人的愿望,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这样的感受如同乌云盖顶,挥之不去。



2. 

“不讨好”的担忧从何而来?


“讨好型沟通模式”会害怕对别人说“不”,害怕不和谐,害怕惹别人不高兴。我们为什么害怕“不讨好”呢?




丁丁儿时的经历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让还是小孩子的丁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顺从就等于失去母亲的爱,甚至被母亲抛弃。


这样的体验,让一个孩子不得不发展出表面顺从的方式去应对父母或者养育人,以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这种沟通方式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成年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会自动启动这种反应模式:习惯性的选择回避真实的表达,或按照别人期待的方式去表达。


这次不和谐的体验让丁丁难以应对,她打了退堂鼓。她要退回到“讨好型沟通模式”,想“捍卫”她赖以生存的方式,觉得那里更安全更舒服。



3.

如何摆脱“讨好型沟通”?


若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不讨好,这相当于在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我们还要表达吗?答案是肯定的。




 与自己的感受建立连接


我们往往因为自我价值过低而忽略自己的感受,觉得自己不应受到重视,不值得被关注。所以,在与自己的感受建立连接之前,应客观的看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然后,我们试着捕捉自己与别人沟通时的感受,觉察自己在短暂的互动中的情绪,甚至肢体语言,认清自己真实的心灵体验,保护它们不受他人愿望的干扰,我们就与自己的感受建立了持续的连接。此时,我们只需看到它们的存在,不去认同,也不去排斥。这将为真实的表达打下基础。


 克服真实的表达带来的担忧


当自己真实地表达不愿意,不高兴,不接受时,我们会担心对方生气,这让“讨好的”自己心情焦躁,无路可走。我们要怎么样看待自己的感受呢?


对方的愤怒会激发我们内在的担忧,我们担心:是我们做错了事情,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此时好像出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模拟场景,对方临时的扮演了我们的父母或者养育人,对我们施加压力。


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让自己接受原有的沟通模式。允许自己退回去,继续启动“讨好型沟通模式”,重新把自己保护起来。告诉自己,我很担心,我怕自己做错事情。直到自己有足够的能量走出来,面对不讨好后的不同反应。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担忧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小孩,他害怕拒绝和反抗。曾经“讨好”的经验是为了应对父母或养育人,而我们现在已长大成人,我们不再需要以“讨好”的方式去求生存了。对方的反应无论是高兴的还是生气的,都是对方的情绪,只要初衷不是故意伤害别人,对方的情绪由他们自己负责。


 一致性表达成为可能的沟通方式


慢慢地,原有的反应模式被打破,我们不再依靠自动的反应模式去应对生活。我们不断的练习,而发展出新的沟通方式。面对压力我们可以娴熟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以审时度势的体谅当下的需要而做出牺牲。


这样的体验让我们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一直存在我们的身上,只是以往用来抗衡自己额外担忧的情绪,被调动使用了,而现在这份能量回来了,用来自然而然的表达自我。


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萨提亚的“求生存沟通模式”,与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相似。与“讨好型人格”、“迎合型人格障碍”不属同一范畴。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禾几汐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