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晓然原创

依恋与儿童早期教育---无处不在的依恋

发布时间:2011-11-19 浏览次数:9088


作者 吴晓

鲍比认为,从生物意义的角度上,人类是倾向于和首要的养育者形成依恋关系。这种模式是一个以生物学为基础并且是物种独特的基本行为系统,聚焦于如何由情绪信号系统(如微笑、哭泣、吮吸、跟随等)所构成,其暗示了儿童特定的情绪表达会引发父母特定的反应(如孩子的哭泣往往引发父母的安抚)。从这种生物基础的角度来理解的话,人类是属于一种出生时尚未成熟的物种,其存活依赖于和其人类同伴的紧密依恋。而有些生物在出生后即可脱离父母独立生存。由此所见,我们不妨在某种意义上把依恋视为人类本能的一部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依恋也是无处不在的。鲍比是在他那个时代就发现和认识了依恋,而现代的依恋的发现已经可以扩展到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了。且不说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幼儿园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儿童对英雄、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的向往,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就连伴侣关系,都可以看作是依恋的具体行为表现而已。


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是无可置疑的,刚出生的婴儿本能上就具备了吮吸妈妈乳头的反应,这种反应也可理解为婴儿天生具备向妈妈的乳头接近、联结和依附的需求,母亲这时候对婴儿的回应,从生物学上保证了婴儿的生存,也正好满足了婴儿的依恋。只是现代医学还不能让我们知道婴儿是如何理解乳头并与之建立联结的。这其中的奥妙有赖于今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了。


当婴儿2、3个月时,我们就能观察到婴儿开始建立乳头与妈妈一体的联系了。这时候的婴儿的依恋对象是妈妈和乳头的共同体,开始与妈妈互动,微笑,这时候如果养育者想让一个吮吸母奶的婴儿与奶瓶建立联系(父母改用奶瓶喂奶),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让婴儿改变他的依恋对象。这就好像西方对上帝的膜拜,我们东方对神的礼敬,都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对象的依恋,但是如果让人们去改变他们依恋的对象,一定是十分困难的。这些人们依恋的对象能给他们带来力量和支持,获得满意和享受,甚或是用以维持其生存的依靠和资源。


古往今来,我们听说过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的主人翁,当不得不与伴侣分开时,往往是伤心欲绝,悲痛伴侣的丧失(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这时的伴侣,显然是自己依恋的对象。我们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由于伴侣的离开而导致自我情绪的极端化。成年人尚且如此,我们如何想像作为一个孩子去体验分离所带来的依恋丧失感。


所以当儿童开始形成对父母的依恋时,父母对孩子依恋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个体从胎儿起就已经具备感觉了,父母们如何去想象当孩子从一个能够获得温暖、安全、舒适、依赖的子宫来到一个冰冷、不安全甚至会有饥饿感得不到满足的世界中来。那个刚出生的孩子体验到这些感受的变化时,这个小婴儿又是如何面对的。他(她)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情景吗?他们又是如何处理这些自我依恋的需求的呢?

 

注:晓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