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情绪困扰

一个月开销十几万,吃药降到两万就好了吗?

发布时间:2021-11-19 浏览次数:510



全职妈妈疯狂购物,一口气买100多袋大米



41岁的全职妈妈孙女士在女儿上初中寄宿后解放了,可是高兴了没几天就发愁了。因为她越来越控制不了购物的欲望,从每个月开销一万多,狂飙到十几万。


一烦就想买东西

不买东西就更烦


甚至有一次,她在几天时间里陆续买了100多袋大米,每袋有20斤,远远超过了小家庭的需求。为了不让家人发现,她还特地把米存放在名下的3处房子中。


高昂的家庭花销让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亮起了红灯,并且孙女士的脾气越来越差,特别容易发火,除了买东西积极,平时都很懒散。


忍无可忍的丈夫,给她挂了精神科的号。


孙女士被诊断为“购物成瘾障碍、焦虑症”。医生开了药用以缓解焦虑情绪,并对购物行为给出了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孙女士情绪平和了很多,买的少多了,现在每个月花销在两万左右,和以前基本持平。她还学会了游泳,跟朋友开始学摄影。


问题好像是解决了,但是等等,心理咨询师有话说。


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是从症状表象层面出发,目的是缓解症状,所以除了开药,会以劝慰的方式来安抚和建议,无法看到症状背后的深层含义。


药物当然在有些时候非常必要,但显然有些时候(比如本案例)属于治标不治本,更多是起些缓解的作用。甚至这种安抚和建议换个视角来看可能是不恰当的。


当然,心理咨询行业也就这些年才开始发展,现实中相对众多的病人,精神科背景的医生开药都来不及,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再投入心理咨询的学习。这也确实是我们国家精神科的现状。除非个别精神科医生特别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有意向且愿意投入,才可能通过专业受训来发展一些心理咨询的能力。但这样的精神科医生相对病人而言,无疑是凤毛麟角,杯水车薪。


所以看上去这个孙女士在精神科医生的干预下获得了疗愈,但也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诊断的病名是什么意义不大。就如同抑郁、焦虑等症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而已。诊断无外乎类似贴个标签,扣顶帽子,有时反而起一些不好的暗示作用。


冲动控制障碍是病人的症状表象。结合病人的症状发生之前的生活经历,貌似病人的自我是相对匮乏或者说是自我贬低的。因为孙女士的生活貌似只有相夫教子,而女儿上初中之后,她的生活似乎无所寄托了。而一个人生命中倘若全部是为了伴侣或孩子,从而放弃了自我。那在这个人的潜意识幻想中,一定是有不满存在的。


这种不满随着时间的流逝,要么一直压抑,就形成自我攻击,比如最终发展出抑郁。要么不满累计到一定程度开始向外寻求释放。购物应该属于这个面向。


这个购物的行为重要的不是货品,而是购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病人的潜意识幻想中,可能体验到一种获得或拥有感。这些感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我的匮乏。


只是孙女士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真正在表达的是什么。比方说是想尝试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的满足,类似被关爱。金钱显然并不能真正替代关爱。而精神科医生的安抚和建议无形中满足了孙女士退回到儿童状态,无需成为成年、独立的个体的需要。


所以这样的“疗愈”可能是表象上的移情性好转,一旦过了这个阶段或断了这种连接关系,很可能症状会再次浮现。


金钱和货物都是有很多象征意义的,囿于伦理,我们无法在这一一澄清案例内核真相。


真正的疗愈是需要帮助孙女士走进内心世界,看到那个需要被关爱、善待的小孙姑娘,帮助那个小的自己成长起来。


同样,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到是需要与专业的咨询师合作,慢慢来修通的过程。


END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