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6 浏览次数:6559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
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于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 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以及 b.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么稳定?
关于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例如,Fraley 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于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 2002)。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 20 年后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这个未被公布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系数是 0.17(Steele, Waters, Crowell, & Treboux, 1998)。
人们还使用回顾法,对早年依恋体验和成年依恋风格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Hazan 和 Shaver (1987) 发现,在恋爱关系中有安全感的成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更可能感到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充满情感、关爱和接受 (另见 Feeney & Noller, 1990)。
基于这类研究,似乎儿童-父母关系中的依恋风格和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间最多只有中等程度的关联。那么,这个发现对成人依恋理论意味着什么呢?一些著述者认为,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是,依恋系统,这个最初适合于婴儿生态环境的系统,继续影响着成人期中的行为、意念和情感 (见 Fraley & Shaver, 2000)。而无论这个系统在十多年或更久以后是否仍稳定,也无论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是否都稳定,这个命题都将成立。
虽然依恋理论家们所借用的社会及认知机制意味着依恋风格的稳定是普遍性规律而非例外,这些基本机制却能够对长时期中依恋风格的连续或不连续做出预测,这取决于把它们精确概念化的方式(Fraley, 2002)。 Fraley (2002) 讨论了从依恋理论出发得出的两种连续模式,它们就长时期中的连续性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虽然它们源于同样的基本理论原则。每一个模式都假定依恋表现中的个体差异形成于早年童年期中对照看者的不同体验,而这些早年的依恋表现造就了个体后来的依恋的品质。但是有一种模型假定,由于受新体验的影响,已有的依恋表现会被更新和改变,使旧的依恋表现被逐渐“覆盖”掉。数学分析曾显示,在这一模型中,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会趋近于零。第二种模型类似第一种,但它有另一个假定:出生后一年内发展起来的依恋表现模式被保留下来(即不被覆盖)并持续影响着整个一生中的关系性行为。对这一模型的分析表明,长期的稳定性会趋近于一个非零的极限值。这里的要点在于,根据依恋理论的原理推导出的成长模式,会对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做出引人注目的不同预测。考虑到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一个经验性问题,而不能看成是依恋理论的假定。
2024-10-13
2024-10-12
2024-9-1
2024-8-9
202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