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精神分析

什么是主体间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2-9-20 浏览次数:1277

先来看“主体间性”一词。事实上,这一术语很难被准确定义(Bohle ber,2013Kirshner2017。它源于哲学领域蕴含在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里(Frie&Reis2001),在胡寨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那里更是被反复提及(Schwar- tz,2012)。而且,不同理论家在具体用法上存在差异。王晓东(2004.p.22)全面总结了西方哲学中主体间理论的形态(见表2),并做了一种宽泛的界定:


“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涉及“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的方面和维度”。它与人的主观世界和意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实践世界,以及价值世界和理想世界相关影响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涵盖个体与主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或类的关系。一言蔽之,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存在多重维度,这造就了主体“之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受哲学等学科的影响,不同分析师在主体间性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在这一点上,可以尝试从狭义和广义上进行区分。


从狭义上来看,主体间性主要指一种发展成就,涉及到与他人分享经验、认识他人与自己的能力(Teicholz2015)。例如,在阿隆那里,拥有主体间性能力的人能够在旁观者和被观察者的角色间切换,明白每个人都兼具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Aron1996);在本杰明那里,主体间性意味着相互承认(mutualrecognition),由此个体能够理解他人是相对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另一个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与视角(Benjamin2018)BCPSG则将主体间性视为分享了解感受、参与和进人他人主观体验的能力,其通过解释公开的行为(如姿势、表情、语调说话节奏和言语内容)来实现(Stern2005)。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初级主体间性和次级主体间性。前者仅牵扯到两个主体的经验分享,后者则涉及到两个主体之外的第三个事物或事件(Trevarthen&Aitken2001)


从广义上来看,主体间性泛指一种人际互动(Teicholz2015):在两个主体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创造出很多丰富的、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Buirski(2005)Jaenicke(2011)将之描述为“经验世界的碰撞”持这一看法的主要有斯托罗洛及其合作者、毕比和拉赫曼等人。


此处还需要对主体间精神分析与关系精神分析进行区分。一者存在诸多相似和重叠之处,似乎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它们的界限被消解了(丁飞。2016)。例如,本杰明认为自己是使用主体间理论“范畴”的关系分析师(Schwartz2012) 。有研究者甚至将二者合在一起,称其为关系一主体间取向或关系一主体问视角。在Schwartz(2012)看来,主体同精神分析最好被界定为一种理论取向,而关系精神分析首先被界定为一个具有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分听师共同体,其次才被视为一种理论取向。


原因如下:

(1)关系精神分析是一种运动。它有自己的机构(纽约大学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官方刊物(《精神分析对话》)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学会)及许多相关的会议。相比之下,主体间理论缺少这一类基础设施,它更像是众多理论观点的松散集合。


(2)从历史发展上来讲。关系精神分析始于格林伯格和米切尔在198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客体关系》一书.正式确立于1988年纽约大学设立的博士后项目。追溯更久的渊源之时,格林伯格和米切尔将沙利文和费尔贝恩视为第一批关系理论家,阿隆则更倾向于视费伦茨和兰克为先驱。而主体向理论的起源并不精确。缺少公认的奠基性出版物,其理论观点是逐渐涌现的,且源于一系列分支。


不过,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和机构上而非理论方面,因此,可以将主体间理论视为更宽泛的术语,涵盖关系理论。正如 LevineFriedmun(2000)Kirshner(2017)所言主体间性并不依附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精神分析流派。换言之,只要一名分析师将主体同性作为理论或实践基础,不论其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或使用这一术语,都可以视为这一取向的研究者。


文章摘自:《精神分析的主体间转向:理论特征与分歧》

作者:张巍、郭本禹、张磊

我们对作者和资料来源方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