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晓然原创

幸福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布时间:2012-12-16 浏览次数:9253

                                

  近期这似乎已是个有点多余的话题,就像前段时间央视的报导已经引起太多人的讨论。也许我们不妨首先去看看央视的提问,“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

   古今中外的圣人贤者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视角理解“幸福”,寻找“幸福”。由于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不同的社会地位,大众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相同。换句话说,当央视用同样的问题来问不同的个体时,每个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就不相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然而,“幸福”显然又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期望。可能没有人会说我不想幸福。但同时也如同莫言回答央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这是大实话,我们往往沉迷于外在成功的表象来欺骗自我。好在莫言让自己保持了清醒的状态。否则可能又会让不少人误认为“诺贝尔奖”等同于“幸福”。

   显然,我们需要先来讨论一下“幸福”的的定义。如果把幸福首先理解为是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一点可能大家都会认同。意思是我们内心主观的某种感觉。简单从好或不好的感觉来看,好的感觉意味着我们内心的满足感。不好的感觉更多指糟糕的体验。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幸福”即是简单的感觉上满足与否而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也许只有精神病人才是“幸福”的。有时候我们的满足感与外界无关,有时候即使相关也不存在矛盾冲突,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内心满足感的获得是与现实世界相冲突的。而现实世界中无论我们是谁,都会面对很多要求、规范,抑或所谓的自我空间中边界的概念。如何在面对现实世界那么多规范、制约的同时获得满足感,这也许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孔子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一定程度上也许能帮助我们来理解“幸福”的概念。孔子在七十岁达到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我们每个人期望的理想状态。然而孔子尚且要到七十才达到的状态换做是我们凡夫俗子,难不成要等到与马克思会面时才实现。这对我辈来说似乎成为奢望。这样看来“幸福”岂不是太飘渺。也许通过重新解读这句话,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幸福”与我们的关系。

  “随心所欲”听起来很容易,“不逾矩”似乎困难一些。事实上我们中绝大多数人连“随心所欲”就很难做到。比如上半年南京大学化学天才在美国自杀,事件震惊了所有知道他的人。“当所有人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有谁关注到你飞得累不累?”这句话很有点冷暖自知的味道。生活中有几人能做到莫言那样“很多人在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而“心如巨石,风吹不动”。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被周遭环境无形的影响。有些人一直努力成为父母、学校、社会眼中的佼佼者、优秀者,殊不知往往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境下我们越成功,越成为那个优秀的“我”,也许离那个真实的自我越遥远。我们在享受着外在成功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内心的自我丧失感。当这种自我丧失感越强烈,程度越高,可能离当事人的崩溃也就不远了。有多少人会在生命的追逐中让自己停一下,听听内心的声音,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做到“随心所欲”。

   至于“不逾矩”,我们可以理解成自我心理功能中的边界感。这是与我们内心的现实感相关的。一方面,现实中有很多我们需要遵守的规范,法律也好,道德也罢,某种意义上只是个人的边界感差异而已。另一方面,每个人还有前述中成长环境中对内在边界的认同,导致自我囿于某种空间范畴,成为自我的“囚犯”。现实规范我们容易理解,幼稚园的孩子都知道所谓的好坏对错,是否应该。这属于我们理性的范畴,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而已。极端的例子是吸毒者都很清楚自己是否应该吸毒,但就是控制不了。显然这用理性无法  解释。这部分就涉及到每个人自我心理功能水平的高低。

   咨询中在与年轻的父母沟通时,我经常会把孩子比作小金鱼,若把小金鱼放在大江大海里,父母会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若因此而把小金鱼放在一个可乐瓶子里,小金鱼显然又是受到束缚的。明显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如何随着孩子的长大,创造一个适合他(她)成长的空间,才是做父母需要不断思考的。在父母给孩子创造的空间内,允许孩子完全自由的探索、尝试,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同时又有非常清晰的边界。有些边界父母很容易把握,比如不让孩子触碰电插座等,但有些边界感父母自己都还未处理好,也就无法帮助孩子去面对。比如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有些家长会粗暴地制止,有些又会采取回避的方式。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成年以后可能会导致边界感混淆,尤其反映在人际关系方面。这些都属于我们心理功能的范畴。


    英国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强调父母对待孩子要“温柔的坚定”和“不带诱惑的深情”。简单地说,“温柔的坚定”意指父母在面对孩子破坏边界时要温和的坚持,尽量不要粗暴、简单的回应。“不带诱惑的深情”意指把事情与孩子分开,很多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什么,就认为孩子不好,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可能有问题,但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爱孩子本身无关。否则就变成父母表达“我爱你,孩子,但你要成为我期望的那样才行。”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足够好的父母”的陪伴,内心形成足够自由的空间,又有相对清晰的现实边界感。人格相对完善,心理功能的水平相对较高。内在的满足感容易获得,幸福感自然也就容易体验得到。从这个角度讲,“幸福”更像是一种心理能力,这和人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信仰等等并无太大关系。一个人“幸福”与否,是与他心理功能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否能很好地“随心所欲”同时又能“不逾矩”相关。

   刊与新华日报12月20日人文版《幸福平凡人生中的他体验》     

作者  吴晓 -------晓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