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亲子教育

婴儿期的依恋模型的分类

发布时间:2018-7-5 浏览次数:2523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婴儿似乎有两种彼此对等的能力,在他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在他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联接中寻求安慰。 Ainsworth总结说,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而不是在分离时的反应,更能表明依恋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安全型婴儿——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的再次联接让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安慰了,而且很容易继续去玩耍。

 

    婴儿的这种灵活性和复原力似乎是和母亲互动的产物,这些敏感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一般而言,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但是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这些母亲好像能够很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婴儿。通过这些看起来“足够好( good enough)”(使用Winnicott的用语)的方式,这些母亲的行为倾向于反映出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以及能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 Ainsworth等,1978)。

 

回避型依恋


    即便陌生情境实验的过程是把婴儿放在一个本身就会让人惊慌的环境,但是回避型的婴儿看上去还是出奇地漠不关心。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他们好像都明显地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着周围环境。他们这种明显缺乏痛苦的表现很容易被人错误地理解为平静。实际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型同龄人一样,都是加快的,并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实验过程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 Sroufe和 Waters,1977b: Spangler和 Grossmann 1993) 。

 

    Ainsworth逐渐相信,回避型婴儿表面上的冷漠——以及实质上依恋行为的缺失——都反映出一种防御性的适应,这像Bowlby在长期和父母分离的二三岁儿童身上观察到的抽离一样。看起来,这些回避型婴儿,和那些被分离和丧失所创伤的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一样,都认定了自已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要求。

 

    可能毋须惊讶的是, Ainsworth发现,这些被评定为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地拒绝婴儿想要联接的请求(Ainsworth 等,1978),另外一些研究者后来还观察到这些母亲在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 Grossmann和 Grossmann 1991)。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唐突,都是产生回避型婴儿的抚养方式的标志。通常,这些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的样子(Main和Weston,1982)。

 

矛盾型依恋


     Ainsworth的研究甄别出两种矛盾型婴儿:其中一种婴儿是生气的,另一种婴儿则很被动。这两种婴儿都对母亲在哪儿过于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离开的反应,也都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其势头之猛,常常使得实验中常规的分离情境不得不中断。和母亲重聚后,生气型的婴儿,他们的反应是在主动表示要跟母亲联接和对她表达拒绝之间来回摇摆——表达拒绝的幅度会从挣脱母亲的怀抱到大发牌气。与此相反,被动型的婴儿,看上去只能很胆怯地或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悲苦的状态所压倒,以至于无法直接地接近母亲。和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这就好像是——即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这些婴儿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Anisworth发现,实际上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她们的可获得性充其量也只是婴儿无法预期和不经常拥有的,尽管这些母亲并没有对婴儿表现出口头或身体上的拒绝(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这么做),但是他们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就是不敏感。最后,这些矛盾型婴儿的母亲似乎,或者微妙地,或者不那么微妙地,阻碍婴儿的独立自主——这一点或许部分地解释了这些婴儿抑制自已探索行为的特点( Ainsworth等,1978)。

 

沟通是关键


    在区分安全型依恋和各种不安全型依恋时, Ainsworth发现,在依恋关系中,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沟通品质才是最为重要的。在安全的双方关系中,婴儿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分离后需要安慰,表达重聚时自己需要在抚慰中放松下来,并且之后自己有准备继续玩耍的需求。母亲能精确地解读婴儿的非言语线索(他流着眼泪伸出双手要抱,他被母亲抱起来后贴紧母亲的身体,他最终在怀抱里坐立不安),并且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把他抱起来,温柔地抱着他,放他下来去玩耍)。这些顺序反映出一种调谐的沟通,这种沟通被描述为是合作性的,而且是随机应变的:一方发出信号,另一方就用行为做出应答,这实际上在说: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

 

    在不安全的双方关系中,沟通的的品质很不一样。在和母亲分离时,回避型婴儿无法表达非常明显的痛苦,但是他们心跳的加速和皮质醇水平的提高,都间接地说明他们是难过的。在和母亲重聚时,他们也无法表达出对安慰的需求。简言之,回避型婴儿几乎抑制了所有要求联接的沟通:他们不会表现出任何想要亲近的欲望,而且看上去对母亲发起的任何富有情感的表示都充耳不闻。

 

    矛盾型婴儿则总是截然相反,他们放大依恋的表达。几乎在陌生情境实验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婴儿就显得过分担心母亲的可获得性。他们与母亲分离时的痛苦极其强烈,重聚时得到的宽慰却少得可怜,可以说,矛盾型婴儿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似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无论母亲是否在场、是否作出反应(Ainsworth, 1969, Main, 1990, 1995, Slade, 1999)。

 

    Ainsworth逐渐理解到,在陌生情境实验中,沟通模式的分化过程,反映出婴儿需要与各有其长处和弱点的父母之间,培养出尽可能好的依恋关系。“唯有联接!” Forster这样写道,但是要联接——要建立依恋——婴儿必须适应自己的照看者的特点。研究人员在家庭中观察到,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是非常敏感的,并且能做出反应,她们的行为会惊人地随着婴儿的行为变化而不同—— Mary Main对这个发现做出解释,认为这就是“早期调谐”的见证(Main,1995,417页)。由此可以理解,安全型婴儿能够直接地跟照看者沟通自已的感受和需要——就好像他们知道这些沟通能够引发出调谐的反应。

 

    研究人员在家庭中观察到,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拒绝依恋行为:她们不具备情绪上的可获得性,对身体接触感到不安,当婴儿伤心的时候他们倾向于退缩。婴儿对母亲的拒绝表现出生气的情况很常见。对这些回避型婴儿来说,抑制关于依恋需求的沟通是适应性的——当自己的需求受挫时,婴儿这样做不仅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而且也躲过了想把母亲推得更远的这种让自己害怕的愤怒。

 

    观察中可以看到,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是已经给出了不太稳定的反应,只是其情绪上的可获得性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似乎是母亲自身心理状态造成的结果,其心理状态过度地影响她们与婴儿调谐的能力( Siegel,1999)。由于婴儿从母亲那得到的反应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这些矛盾型婴儿只好采取持续的、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自已的依恋需求——好像继续施加压力,就有可能继续得到照料。

 

混乱型依恋


    Ainsworth的研究——毫无疑问的,还有她的为人以及为人师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能力非凡的学生决定和她一起工作,包括 Inge Bretherton, Jude Cassidy, Alicia Lieberman, Everett Waters,以及最为知名的 Mary Main。Main对依恋理论和研究的贡献将在第三章介绍,这些贡献完全可以说是不朽之作。目前的章节已经概述了最早确定的三种“有结构”的依恋类型,在此背景之下,Main的重要之处在于,在 Ainsworth开创性工作的近20年后,她又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有观察到的依恋模型:混乱(disorganized)/迷失型( disoriented)的依恋。

 

    Main和她以前的学生 Judith Solomon对200个录像片段进行了严谨的审查,这些录像片段中,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无法按照传统的分类标准归类,这时她们察觉到这一类婴儿中的90%,在父母在场时表现出的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矛盾的,或者说是怪异的。比如与母亲重逢时,他们向后躲开妈妈,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瘫软倒地,或者陷入一种茫然的、恍惚的状态。有一个婴儿看到妈妈时,用手捂住自已的嘴——达尔文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曾看到过这种姿势,他把这个姿势解释为“堵住尖叫”(Hess,1999)。混乱型依恋之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被发觉出来,就是因为类似的行为(持续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0-30秒),只是打断了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整体行为的流畅性而已(Main和 Solomon,1990)。基于同样原因,每个被认为是混乱型的婴儿,还会归到另一个类型,这个类型可以最好地描述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整体表现,比如安全型的、回避型的或者是矛盾型的。

 

    Main假设,当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与此同时也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时,就会导致混乱型依恋。也就是说儿童先天的预设应该是受到惊吓就逃向父母,但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却卡在是靠近还是避开这两个矛盾的冲动之间。这是一个很难维持的处境,因为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使他们无处可逃。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可怕的“生物学上的两难境地”会导致混乱和(或者)迷失。

 

    比如,在一个有关受父母虐待婴儿的研究中,82%的婴儿被鉴定为混乱型,而在控制组则只有18%是混乱型( Carlson等,1989)。此外,混乱型婴儿在高危人群样本中出现的几率高到不成比例,例如,那些处于贫困、精神疾病、滥用药物等类似压力源下的家庭。

 

    为了理解这些发现,Main提出,导致这些婴儿混乱的原因,不仅仅是婴儿和愤怒或虐待的父母互动时,体验到父母确实让人害怕,也因为婴儿在互动时体验到父母自身也在遭受惊吓。以下情境尤其会导致婴儿出现混乱,当父母在对婴儿的反应过程中出现了恐惧,以及父母的反应要么是身体上的退缩,要么是撤退到恍愡状态之中。总而言之,Main提出,可以认为混乱型依恋是在儿童与那些令人害怕、遭受惊吓或解离的父母之间互动而出现的。与安全型、回避型以及矛盾型婴儿采用的结构化策略相对比,可以认为混乱型依恋反映出儿童体验到“无法解决的恐惧”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策略上的瓦解(Main和 Hesse,1992)。

 

婴儿依恋模式的长期影响


    随着 Ainsworth划时代的研究(该研究后来被多次重复验证),大量的后续研究表明了婴儿期的依恋模型具有长期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婴儿期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以及混乱型的依恋历史,或好或坏地,都与后来的儿童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发展结果有关。

 

    具有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与不安全型依恋的同龄人相比,在更高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在学校里那些具有婴儿期安全依恋的儿童,常会得到教师温暖的、与其自身年龄相符合的对待。但是,回避型的儿童(看上去经常是闷闷不乐的、傲慢的或者对抗的)却容易引发出别人愤怒的控制性的反应,而矛盾型的儿童(看上去经常既黏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做更小的孩子对待。常常会看到回避型儿童欺负其他孩子,而矛盾型儿童经常是被欺负的孩子;安全型儿童既不欺负人,也不会被人欺负( Sroufe,19831 Flicker, Englund,和Sroufe, 1992, Weinfeld, Sroufe,Egeland, All Carlson, 1999)。

 

    对儿童后来的发展而言,在生命早期得到善待的这些儿童,安全型依恋似乎赋予他们一定程度的心理复原力。相比之下,从心理病理学角度而言,婴儿期的混乱型依恋从儿童期开始便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如,边缘性的患者通常具有混乱型依恋的历史( Dozier, Chase,Stoval,和 Albus,1999; Schore,2002;Fonagy等,2002),不安全型依恋的结构化策略同样也是危险因素,但是危险性小得多。回避型依恋被认为和强迫的、自恋的以及精神分裂样的问题紧密相关,而矛盾型依恋则与歇斯底里的或表演性的问题有联系( Schore,2002; Slade,1999)。


节选自《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 翻译:巴彤、李斌彬、施以德 、杨希洁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