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抢手机、掐网线、改密码,如何正确从孩子手里“夺走”手机?

发布时间:2021-7-12 浏览次数:1047

1.


要说数字时代的教育烦恼,沉迷手机这件事,必须拥有姓名。


孩子对待手机比对待亲妈都亲;

不管多闹的孩子,给了手机就安静;

打游戏时全神贯注,写作业时三心二意;

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只有电子游戏才是真爱;

……


这每一条,都是家长的锥心之痛。


在应对方法上,家长们也算是“各显神通”,有的改手机密码让孩子打不开,有的直接掐掉网线大家都别上网了,有的直接豪横抢走手机,还有的唯唯诺诺跟孩子商量再玩十分钟行不行。


不管是堵还是疏,到了孩子那里总有办法拿到手机。毕竟家长也会心软:别的孩子都玩,他不玩不就没有共同话题了吗?不让他玩他也会想办法出去玩,还不如给他。


青少年沉溺于手机,这是时代的产物。要说一点都不让他们接触,那肯定不现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有的年代的孩子沉迷于金庸小说,有的年代的孩子沉迷于琼瑶电视剧,这些事物都无可厚非,也不会真的“毁”掉一个孩子。


年龄较大的孩子,偶尔用游戏解解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没有些别的爱好,怎么就把手机当命根子了?


玩手机也好,做游戏也罢,都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内心需求的,比如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优质的依恋关系


孩子背后缺乏的需求,从而沉溺电子产品的原因,才真的值得我们去深思。



2.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初中生因为沉迷游戏,与父母发生争吵,甚至扬言要跳楼轻生。


民警上门之后,对男孩进行了一番“硬核”开导:成绩么不上不下,脾气么比谁都大。不要在家里“豪横”,有本事用成绩豪横啊!你说你要当主播当职业选手,你这水平远远不够!



这硬核开导的确大快人心,或者说,“大快父母心”。


说的那些大道理,都是家长希望孩子懂得的,孩子可能会短暂因为这样的激励而放下手机,可是时间久了,很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孩子真正需要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比如被认可、被关怀的感觉,就像是他们精神需要吃的“正餐”,从游戏里获得的“伪满足”就像是饭后甜点。


你可以跟孩子晓之以理,告诉他们吃甜点不好,要少吃。由于短暂的刺激,他们可以忍着饥饿不去吃甜品。


如果没有甜品,“正餐”能及时供给,孩子真的没有那么需要甜品。


最怕的,就是家长不让孩子吃甜品的同时,也没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正餐。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就有一位“不给正餐”妈妈的求助。


她的女儿网瘾到了一定地步,才上初二就逃课去网吧,没钱了就跟同学借钱甚至偷钱去上网。孩子迷恋成这个样子可怎么办啊?



乍一听确实为这位妈妈犯愁,但是我们需要真正走进故事。


这孩子算是留守儿童,爸妈为了追生三胎把她送到舅舅家。只有成绩好的时候,妈妈才会打电话来夸她两句。一次意外她受伤之后,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回去之后成绩就上不去了。


她不再优秀,妈妈也不再夸奖她。


只有在游戏中,她的小世界里有人关注她,有系统鼓励她,她觉得满足。


她其实短暂戒掉过网瘾,就是回到妈妈身边,和父母朝夕相处,感受真实的兴奋。可没有人去思考,是什么让这孩子转变。


在真正关心我们的人那里,我们获得掌控感,或者是获得被鼓励赞赏的感觉,这是一种健康的满足。


就来招手了:来啊,你要的满足,我能给你!如果现实世界中没有获得这种满足感,电子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获得满足感,没有获得掌控感,所以他们宁愿沉溺在虚拟的“安全岛”。



3.


我女儿算是不太爱玩手机的孩子了,但是每当我们工作忙,没有人陪她的时候,她总是会问我:妈妈,我好无聊,我可以看一会电视吗?


或者有时候带她出去吃饭,小孩子早早就吃饱了,大人还在聊天说话,孩子这时又会闹着玩手机了。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样的场景,真的是孩子离不开手机吗?


其实并不是。


他们就像多余的人一样,在周围的环境中游走,心情当然会有些沮丧。


当一个孩子缺乏自发意识的时候,对周围的事情缺乏兴趣、好奇心、创造力,或者是他们的自发意识被家长打击,告诉他们“乖乖的,不要乱动”时,他们当然会受挫,感到无聊。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指着这些低头玩手机的孩子说,“你看现在的孩子就知道玩手机”,是不是对他们太不公平了?


如果能“玩”家长,他们一定不会选择玩手机。


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他们需要帮助了,而不是一味地恐慌。



记得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个游戏叫《我的世界》,游戏内容大概是玩家可以任意在空地修建城市,房屋,放置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我虽然没有玩过这个游戏,但是听小朋友们讲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吗?


如果家里有人跟孩子玩过家家,如果生活中有激起他们好奇心、创造力的事情,他们怎么会选择用手机玩过家家?


游戏的一个积极作用,就是让孩子提升对失败、失控、挫败的应对能力。


这是真实游戏能给孩子的成长,电子游戏在模仿家长的角色,给孩子像家,像父母一样的体验。



4.


玩手机有多香,我们成年人深有体会。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玩一把游戏释放一下。需要博得关注的时候,在社交平台发个动态。心里空虚的时候,刷个剧爽一下。电梯碰见熟人不想尬聊的时候,还能拿出手机避免尴尬。


要说手机给人带来的满足的确是不少,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希望孩子去从手机里获得这样的满足感?




因为我们成年人可以处理这些信息,而一个孩子却无法承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在提到数字时代的时候指出,人在不成熟的时候,其注意力机制是无法处理过量信息的。过量信息会导致人注意力、记忆力、信息检索能力出问题,如果注意力一直在处理过量信息,它们就无法重复发育。


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被过量的信息轰炸,从而让他们本来就不成熟的注意力,被分散得更多。


再加上,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大量的镜映来完善自我,他们需要的是从父母、老师、同龄人这些“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我。


他们是好是坏,是值得鼓励的还是有挫败感的,都可以从别人的“镜子”里实现自我整合。


可如果我们把孩子交给了手机,交给了电子游戏,让电子游戏成为他们的“镜子”,那他们很难看到真实的自我。




在游戏里,他们永远被接纳,永远被鼓励,永远可以重新开始下一局。如果这就是孩子以为的真实人生,那该多可怕。


低龄儿童的镜映,最好不要来自手机。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家长没有办法从孩子手中“夺走”手机,这该怎么办?


第一,如果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不要用手机“充数”。


要相信孩子,他们对真实依恋关系的渴望,远远超过手机。


当他们需要家长陪玩的时候,那家长就应该放下手机,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给孩子全方位的陪伴。


从游戏中能获得接纳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获得,他们自然不再单纯沉溺于游戏。


数字时代,我们不再是孩子眼里的“万能妈妈”,手机能提供的信息比我们多。


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其他方面,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比如陪他们进行体育运动、一起做手工等等。


有最亲近的人为他们点赞,他们就不会稀罕手机里那声“unbelievable”。



第二,不要在孩子入迷的时候夺走手机。


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出了问题才想到纠正。


当孩子痴迷手机好久了,我们才想到要纠正这个错误。


其实,家长的确需要跟手机“争宠”,但是一定不是在孩子与手机“浓情蜜意”的时候。


在我们与孩子亲子状态最佳的时候行动,“夺走”孩子对手机的依恋。


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与孩子的亲近,多持续一点,孩子对手机的渴望就少一点。


当我们给孩子吃了足够的“正餐”,自然就能建立“两个自信”——


相信自己,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相信孩子,即使吃一些“甜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ID:zqfxlgzs)。
作者:妙黛,中科院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