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心理美文

依恋关系源于真实的相处和陪伴

发布时间:2019-12-26 浏览次数:2016



● 成年阶段的依恋关系以内隐的安全基地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但这个安全基地的形成始于婴幼儿阶段的日常照料。

孩子刚出生时很脆弱,他的生存依赖于照顾者和外部环境,并且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出生后随着大脑和身体的不断发育及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父母的养育方式、养育质量,不仅仅影响孩子是否能够存活,能够长多高长多重,开心还是不开心,更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饿了渴了有人及时喂奶,拉了尿了能够得到及时清理,有温暖的怀抱,有让他舒服的按摩满足身体的接触需求,照顾者会对着他微笑,耐心回应他的所有需求,不会突然不见,也不会突然不高兴或者不理他,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个人都会在并能够给予他持续稳定的照顾,这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受,觉得自己是好的,也会觉得外界环境是好的,是安全的。在这样的互动交往中,孩子能够对外界有充分的信任,也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能够与父母建立起较为安全的依恋关系,形成积极、自信的内部工作模式。


  我们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饿了渴了没人理会,或者在哭闹了很久之后才有人给他喂奶;孩子拉了尿了也没人及时地处理,让他处在不干净、不舒服的状态很长时间才得到清理;又或者照顾者情绪波动很大,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高兴的时候可能会照顾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就呵斥或者不理孩子。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基本的生存都有问题,他感受到的是外界环境的不可靠、不可预测,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好好照顾,什么时候又会被置之不理。


  对这个孩子来说,这些行为会被他自己理解为,自己不好,自己不对,否则为什么没有人照顾自己,爱自己呢?这一定是自己有问题。因此,对外界孩子可能是害怕、恐惧的,但是又有着强烈的依赖,处在矛盾的情感里;并且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被爱、不被接纳,逐渐形成较为消极、悲观的内部工作模式。无论是矛盾型依恋,还是回避型依恋或混乱型依恋,在本质上都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孩子的依恋对象,并不必然是母亲,也有可能是父亲、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甚至是较年长的哥哥、姐姐,总之是持续和稳定地照顾他的那个人。在孩子的依恋等级上,母亲往往排第一位,但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母亲照顾和陪伴孩子较多,而不是因为母亲这个天然的身份。经常有一些妈妈对我说,孩子与她不亲,摔疼了心情不好了会去找姥姥;晚上睡觉不愿意找她,她出差很久不在家,孩子也不想她。这种情况确实常见,如果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比较少,或者无法与孩子好好相处,不亲近很正常。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MaryAinsworth)受到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影响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用来观察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以此判断依恋关系的类型。实验结果较为直观地展现了1岁左右的婴儿与母亲的相处状态。


  “陌生情境”由20分钟的场景组成,第一步,母亲和她1岁大小的婴儿会先和一个“陌生人”一起被带到游戏房,这个陌生人是一个友好的被试,也是实验员。第二步,母亲离开房间3分钟,留下婴儿与实验员在一起。第三步,母亲回来并与婴儿重聚后,母亲和实验员都会离开房间3分钟,留下婴儿独自一人。最后一步,母亲和婴儿再次重聚。整个过程会被录音且评分,研究人员关注婴儿面对分离和重聚时的反应,目的是引发面对分离压力时的个体差异(单独在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待3分钟对1岁的婴儿来说是很长的时间)。从大量的陌生情境实验的重复性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依恋状态的母子在互动上有显著不同。


  安全型依恋:与母亲在一起时,婴儿能够投入地玩耍,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对陌生的实验员的反应也较为积极。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不让母亲离开。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在母亲的抚慰之下能够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耍。这类婴儿约占65%。


矛盾型依恋: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无法投入到游戏中去。母亲离开后会表现得非常焦虑,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在母亲回来后,对母亲的态度很矛盾,既想寻求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如抱着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母亲,很难被安抚。但是又无法投入到游戏之中,一直关注着母亲的动向。这类婴儿约占15%。


回避型依恋:母亲是否在场对此类婴儿似乎没什么区别。母亲离开时,婴儿并未表示出反抗或不满,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在母亲回来后,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现出忽视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看起来对母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但是会在身体上感受到压力,游戏活动也会受到影响,看起来婴儿不是不在意母亲的离开,只是故意表现出不关心。这类婴儿约占20%。
之后研究者梅(Main)发现有一组婴儿无法被归入上述任何一种类别之中,这些婴儿出现了多种混乱和令人困惑的行为,包括像被冻住一样僵在原地、刻板动作如身体来回摇晃、在与母亲重聚时蜷成一团等,他们的反应没有规律,不稳定,也难以预测,所以这类状态被统称为混乱型依恋。


  在陌生情境实验及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同样对母亲的反应进行了观察。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母亲在孩子哭泣时反应更迅速,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并且经常给予孩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拥抱;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共情能力,能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并且能够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也有一定的独自游戏能力。


  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母亲情感表达和反应少,与孩子的互动很少,肢体接触少,即便有也主要是功能性的,比如满足生理需求;在情感上则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回应,极少与孩子互动。
在矛盾型依恋关系中,母亲的反应不稳定,很难预测,有时候介入过多,干预过多,有时候却忽略孩子明确表达出的需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上一秒很开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孩子则适应困难、无法应对。


  我们常说,感情是相处来的,依恋关系的建立也是如此。虽然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安全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教养的方式是专制的、放任的还是权威式的;父母本身是在一个被爱和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还是在一个被苛责、被忽视甚至被虐待的环境中长大;孩子的个性是困难型、容易型还是迟缓型等。但无论是基于哪些原因,依恋关系都是孩子在与父母一点一滴的相处中建立起来的。虽然成年阶段的依恋关系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时时刻刻与依恋对象在一起,而是以内隐的安全基地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但这个安全基地的形成同样根植于婴幼儿阶段的日常照料。


本章小结
1.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用来观察1岁左右的婴儿与母亲的互动和相处状态,判断依恋关系的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又包括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2.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母亲能够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并且经常给予孩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拥抱;能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也有一定的独自游戏能力。
3.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母亲情感表达和反应少,与孩子的互动很少,肢体接触少,在情感上则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回应,也缺乏与孩子的互动。
4.在矛盾型依恋关系中,母亲的反应不稳定,很难预测,有时候介入过多,干预过多,有时候却又会忽略孩子明确表达出的需求。母亲情绪不稳定,上一秒很开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孩子则适应困难、无法应对。
5.在混乱型依恋关系中,母亲的反应缺乏规律,婴儿会出现多种混乱和令人困惑的行为,没有规律,不稳定,难以预测,包括像被冻住一样僵在原地、刻板动作如身体来回摇晃、在与母亲重聚时蜷成一团。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 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图片1 


   如果您出现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问题或是心情不好、焦虑、睡不好、恐慌、强迫等明显的问题,抑或没有明显症状与不舒服,或只是有一些莫名的不适感,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某些问题的潜在原因,表达您想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以及您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困扰。拨通我们的预约电话,我们的前台助理会尽可能根据您的情况,帮您安排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