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自我成长

自我保护机制:为何你总是说出违背自己内心的话

发布时间:2018-3-30 浏览次数:1886


在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很容易相处,但当你想真正靠近时却发现很难。

比如他们对谁都很好,很少因为什么事情而发火生气,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从来不会拒绝。每当你看见他们就会在心里感叹:“天啊,怎么会有脾气这么好、心态这么好的人。”但是奇怪的是,不管你们相处多久,你们的关系就像被“冻住”一样,和刚认识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区别。

这种情况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一段情节:紫霞钻进至尊宝的肚子里后发现他的心长的很像一只椰子。这里的椰子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个人的内心被厚而坚硬的外壳包裹,让别人难以走进。

不信的话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和这种类型的朋友聊天时的内容,你就会发现,不管你们表面上聊的多开心,多火热,对方却很少谈到自己、也很少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所谓距离感,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位朋友曾这样说:“对别人友好,是因为想与别人交朋友,也愿意相信别人。但不打开自己的心扉,是因为很难相信有人会真的对自己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内心外面那层坚硬的壳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人不同,自我保护的机制就会不同。

比如面对威胁,有的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通过愤怒的情绪,咄咄逼人的气势等方式主动去攻击别人,来防范威胁,那怕是潜在的威胁。这样的人独立、自我、喜欢支配别人,不喜欢被动。

但是也有一种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更温和的自我保护方式。他们对控制和占有并没有多大的欲望和企图,很多时候也并不看重那些外在的东西。相反,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心体验,认为人与人之间最有价值的是心灵层面的交流和共鸣。

但是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经历又提醒他们,敞开心扉暴露自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通过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只要我不把别人轻易的划分为自己人,他们就不会真正的伤害到我了。”

所以,尽管他们对周围所有的人都很友善,总是面带微笑,但这种微笑并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更不是为了和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不愿伤害你们,但也不愿被你们打扰。

很多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都听过依恋类型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依恋类型来源于我们的童年经历,我们和自己的养育者(主要是父母)的互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依恋模式。

依恋类型有多种, 回避型依恋 就是其中之一。

回避型依恋主要表现为惧怕亲密关系,他们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

但他们的回避并不是因为自卑,相反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只不过他们不相信别人会真正的认可和接受自己。基于这种心理,他们对别人不会有太高的期望,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就很满足了。

所以,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如果是普通朋友,适度的距离感或许是一个优点,但如果是亲密爱人的话,封闭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对感情造成致命的伤害。就像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绿子对渡边说的那句话:“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的敲门叫渡边,你只是抬抬眼,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

所以在感情中,和回避型的人相爱有时候是很一件孤独的事。

假如你就是回避型依恋的人,该怎样调整自我,打碎束缚自己的壳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把自己要幸福的责任分一部分给自己的爱人。通过接受爱人对自己的付出,你才能在感受层面上真正的意识到,你是可以对另一个人抱有期待的。

比如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总想一个人独自解决问题,和家人聊一聊,那怕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寄托。

其次,对习惯了回避的人来说,应该明白这样一件事: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做到善良和无害就足够了,但是在感情中这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感情需要一种创造的能力,比如创造快乐。

习惯了压抑自己内心感受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快乐,进而也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这种不快乐。所以,多分享自己的感受,在爱人高兴的时候多做积极的回应,也有利于加深彼此美好的情感体验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