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儿童与青少年

如何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发布时间:2011-3-2 浏览次数:3433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业中的非智力因素。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态度、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一、兴趣与学习

学习兴趣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说明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浓厚的兴趣能推动个体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对某一学科有着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大学生,会将此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学习中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


(一)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

 兴趣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来,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学,持续时间长,且在学习活动中作用有限。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经历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进入了专业学业领域阶段,面临着学习兴趣的再确认任务,因为大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已脱离了有趣,而向着乐趣与志趣发展,从对专业的不了解到了解专业性质,再拓展到喜爱专业,需要培养专业兴趣。


(二)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

 从兴趣的广度可分为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极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广阔兴趣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广阔的兴趣,知识广博,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专业进行深入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现代社会需要的T型人才就是指在广博基础之上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倡导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坚实宽厚的计算机与外语基础与精深的专业知识。这二者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学习中的博与专的结合。正如掘井,如果井口太小,不可能挖出一口深井;如果井口太大,井口消耗过大,没有能力挖成一口深井。


(三)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好奇心人皆有之,在儿童期最为强烈,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从横的方面看,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互相促进、彼此强化的;从纵的方面看,三者又是沿着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的方向发展的。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而求知欲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并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促使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珍惜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使这三种心理因素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

 兴趣与努力是相辅相承的,兴趣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兴趣使这条路走得更顺利。

 兴趣与努力是大学生成才的两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可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经过刻苦学习,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大学生有学习兴趣后,可以促进他们刻苦钻研,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学习兴趣,又离不开勤奋努力,兴趣与努力不断互相促进,才能获得预期的学业成就。


二、情感与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认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呈递进状态,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现代的教育实践也表明,与学习相联系的情感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

 人的情感并非与生俱有,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扩大、经验的增加,在教育与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情绪与情操这两种形式的情感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情绪是比较低级的情感形式。它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但与社会需要也有联系;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也有比较持久的;它的外部表现比较显著,但也有不太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激情、心境和热情,统称为情绪状态。而情操则是习得的、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情感。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统称为高级社会情感。在学习活动中,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是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而情操则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是一个人取得学业成就大小的先决条件。人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情操,又要保持和激发积极的情绪状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相互干扰

 情感是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可能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也可能妨碍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的产生虽然与生理上的激活状态紧密联系,但它并非单纯地由生理激活状态所决定,而必须通过人的认识活动的“折射”才能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沙赫(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归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即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而认知因素在情绪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对客观事物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什么情感。人的情感越丰富、越深刻,则认识也同样丰富与深刻。同时,人的情感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认识活动。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回忆那些愉快的经历较之回忆那些痛苦的经历要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一般地说,一个在学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学生,是与他对学习活动的满腔热情分不开的。但是,情感与认识又是互相干扰的。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当,也会使人对该事物产生不适当的情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不适当的情感,也会妨碍对该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学会用理智支配情感,做情感的主人,以克服消极的情感,防止它们对学习活动产生阻抑作用。

(三)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

 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只有当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时,才能使情感产生。一般而言,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当作自己的优势需要,就会产生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需要;反之,一个厌恶学习的学生将学习当作负担。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服从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三、意志与学习

 对于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深刻认识。荀子提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苏轼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陶行知先生将育才学校的创业宗旨总结为十句话:“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钥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必克服。”有人对大学生的学习曾做了这样的描述,大学生差别最小的是智力,差别最大的是毅力,因此,意志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意志由简单意志发展到复杂意志,由软弱意志发展到坚强意志。

 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增强、知识的丰富、交往的扩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意志的发展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软弱到坚强。简单与软弱性意志的体现是:其一,愿望不稳定,此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其二,容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其三,易受暗示,容易模仿别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习活动坚持下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复杂而又坚强的意志参与。人的自己意志的创造者,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当然,意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逐步学会不劳苦、持之以恒、勇于攀登,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决心、信心、恒心密切联系、互相促进。

 决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往往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认清客观条件,积极进行思维。下定决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行动的目的;二是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和方式。信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二阶段,包括树立确信感,建立坚定信念,形成远大理想。信心的树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活动的结果,他人的态度和自我评价。恒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三阶段,具有更为本质的意思。恒心的确立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要善于抵制不符合目的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二是要善于持久地维持已经开始符合目的的行动。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整体,又互相交织,彼此促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第一要下定决心,明确学习目的;第二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第三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


(三)意志和行动不可分割。

 人的意志总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行动。人的行动按其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可分为无意行动和有意行动两种。同时,按是否有意志参与为标准,又可将有意行动分为一般行动和意志行动两种。所谓意志行动,就是有意志参与的一种有意行动。意志只是意志行动中的主观方面,它是在意志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没有意志,也就没有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必须包含意志因素,它是人的意志的一种外部表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意志过程称为意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工作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必须通过攻克难关、迎战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必须通过攻克难关、迎战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和环境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只有那些在学习上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攀登高峰者才能称为意志坚强的人。


(四)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大小、多少呈正相关性。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克服更大更多的困难;一个人的意志越软弱,就只能克服较小较少的困难,甚至于什么困难也不能克服。

 当一个人确定前进的目标,并向这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众多的困难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来自于外部的困难,亦叫客观困难;二是来自于内部的困难,亦叫主观困难。这些困难阻碍着我们目标的实现,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众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去赢得成功。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经常给自己设置一些难题,“跟自己过不去”,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意志日益坚强起来。


 四、性格与学习

 行知先生从教育实践中得出良好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努力奋斗,“奋斗是成功之父”;二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是独立意识,“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与耐劳的筋骨”;四是创造精神。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力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举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提高心智活动的水平,获得大学生学业成功。

(一)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相互制约

 一般而言,性格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作用于性格的诸多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学习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性格的稳定性,看到它在学习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性,以使它们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看到性格的可变性,看到它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的,因此,应当重视大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塑造,改变那些不良的性格。

(二)性格的先天性与后天性相互结合

 人的性格的形成,既以先天因素为基础,亦有后天因素起作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性格是在一个人的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一般认为,先天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主要是环境)则对性格的形成上起决定作用,其中尤以社会环境的影响为大。许多研究表明,对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是家庭,它在儿童的性格形成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性格的影响最为全面、深刻;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可全面影响学生的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宏观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且在情绪特征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学习活动中,我们既要看到先天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不排斥这种因素的作用;又要特别重视后天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家庭、学校教育、宏观的社会因素等方面的一切有利因素,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以期使学习取得成功。

(三)性格与气质相辅相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说来,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有关研究认为,许多人很难找到自己原始气质特点的外在原因,大约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叙述了自己的气质特点和亲生母亲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的,更多是体现其社会性特征。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每个人的性格必然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其次,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第三,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性格可以掩盖甚至改变气质的某些特性,特别在经历了大的变革后更是如此;而性格对气质某些特性的改变则是由于神经活动类型的先天特性得到改变而实现。因此可以这样说,性格的发展和气质的变化始终是渗透在一起的。大学生学习中,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学生不必为自己的气质类型而烦恼,而应在各自气质的基础上,培养诚实、勤奋、独立、创新、勇敢、果断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五、态度与学习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人、事、物和某种活动所持有的一种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它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向三种成份。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吸取或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把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会产生消极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组织方式、授课艺术和讲课策略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其课程学习。许多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学形式与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教学内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往往伴随着枯燥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教学形式和沉闷的课堂情境。


 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入角色,熟悉生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这就是说,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要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置。此外,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由于大学是人才云集之处,“能人”背后有“能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过去的优势变得不复存在,在现实的变化面前,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目标能指导人的一切行动。进入大学,等于眼前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要进行新的努力。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它是求知的动力,热情的凝聚,行为的指向,成功的起点。但是,大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丰富,培养和发展的。所以,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

 (三)克服学习过度焦虑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期望目标,使之切合自身和客观现实。第二,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克服虚荣心理。第三,加强心理调节,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探索、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遵循大学学习规律,以增进学习效果。

 (四)预防、消除心理疲劳

  劳逸结 合是预防心理疲劳的重要措施。学习一段时间,应该休息片刻放松一下;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要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如有些人感到早上效率最高,有些人感到晚上学习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多用脑,就会事半功倍。

五)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

 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成绩并不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准,特别是对能力的反映更不全面。所以,大学生应重视考试,但不过分要求高分。要考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应试技巧,首先要做好考前准备,即认真复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轻重缓急。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使大脑过度疲劳,以免影响学习水平。尤其是临考前几天应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保证以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走进考场。其次,要有应付“怯场”的办法,考试时先做确有把握的题,难题放在后面做,这样可以消除考试紧张情绪。假如考试“怯场”,可设法转移注意力,使大脑兴奋起来,诸如想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或者是做几次深呼吸,使情绪稳。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