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专注南京地区心理辅导,是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首页 / 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是如何定义动机的?

发布时间:2022-9-29 浏览次数:568

早期本能的关键成分是什么?动机驱力减少的途径有哪些?

 

动机(motivation)是使活动开始、受引导并保持,从而使生理或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动机这个词本身来自拉丁词“movere”,意思是移动。动机激励人们去做事情。例如,一个人在看电视时感到了饥饿,对食物生理上的需求让他起来去厨房寻找吃的。如果饥饿感足够强烈,他也可能去自己做点什么吃。饥饿的生理需要引起行为(站起来),引导行为(去厨房),并且保持寻找这一过程(找到或是自己做一些东西来吃)。当然饥饿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孤独感会让人们去给朋友打电话或是去个有人的地方。对人生追求卓越的渴望激励着人们去读大学。

 

动机有不同的种类。有时人们受到某种外在回报(或是避免某种后果)的激励,比如,人们工作上班是为了挣钱,为了防止失去房子或车子。来自外部的动机叫做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人们做出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与人本身没有关系,这种行为就受外部动机的激励。比如,因为孩子得了“A”给他钱、给一位绩效变好的员工发奖金、给餐厅服务员小费。外在的回报激励着孩子、员工、服务员去工作。相比之下,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人们做出某个行为,仅仅因为行为本身是一种奖赏或满足。心理学家特里萨•阿马布勒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受到他们行为的动机影响的:实验组中,外部动机降低了创造力程度。相比之下,对照组的孩子受到内部动机的激励,有较高的创造力程度。

 

人类的身体需要水分,尤其是人在应激条件下进行大量工作时,这是人体的生存需要,根据驱力降低理论,喝水是原始内驱力。还有什么需要是原始内驱力呢?

一些人被驱动进行艰辛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即使没有生理需求他们也会这么做。如果一个驱力是由学习获得的,它就被称为习得性或次级内驱力满足次级内驱力产生次级强化。


 

动机——是使活动开始、受引导并保持,从而使生理或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外部动机——导致人们为了获得外部激励做出一种行为的动机,这种激励与个体是分离的或者是个体外部的。

 

内部动机——导致人们为了获得内部激励做出一种行为的动机。

 

◆ 本能的解释

 

最早关于动机的解释关注生物层面上决定的和天生的行为模式,这在人类和动物中都存在,叫做本能(instincts)。正如动物受到本能控制做出迁徙、筑巢、交配、保护领地的行为,早期研究者提出人类受到相似本能的影响。根据本能取向(instinct approach)的理论,人类性行为受繁衍本能驱动,攻击性行为受保护领地本能的驱使。

 

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提出了人类一共有18种本能,包括好奇、逃跑、攻击、习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家们又加上了许多本能,最后有上千个。但是除了命名,早期理论没有取得更多的成果。虽然有很多的描述,例如,“经常服从的人拥有服从这种本能”,但没有解释本能为什么存在人类当中,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仍然包含本能的观点,存在于本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包括所有基本的人类需要和驱力)之中。即便这样,本能论已经黯然失色了,因为它虽然可以描述人类行为,但是不能解释。但是用本能来解释确实促成了一项共识,它让心理学家意识到一些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今天,人类行为的研究一直保持这种观点。

 

 

本能——在人类和动物中都存在的生物层面上决定的和天生的行为模式。

 

本能取向——动机的一种解释,认为人类与动物一样受到动机的影响。

 

◆ 驱力降低的解释

 

这个理论包括驱力需要的概念。需要(need)是某种物质需求(比如食物、水),这些需求对机体存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机体有一个需要时,会导致心理紧张以及生理唤醒,这些激发了机体去行动,以便满足需要并减少紧张。这种紧张就叫做驱力(drive

 

驱力降低理论(drive-reduction theory)提出了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理论中,有两种内驱力,一种是原始内驱力primary drives),包括机体生存的基本需要,比如饥饿和渴。另一种是习得性内驱力acquired drives),也叫次级内驱力secondary drives),是指通过经验和条件学习而得的。比如对于钱和社会赞许的需要,或是吸烟者总要在嘴里放一些东西的需要。初级强化物满足原始内驱力,次级强化物满足习得性(次级)内驱力。

 

该理论也包含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即机体保持稳定状态的倾向。人体的内稳态相当于恒温箱,恒温箱保持室内温度在一个恒定的级别,内稳态对人体的功能也是如此。当存在一个原始内驱力需求时,机体处在不平衡的状态。这刺激了行为的出现,让机体回到平衡状态,也就是内稳态。身体需要食物,他感到饥饿,这种紧张或唤醒状态与这个需要有关。他将会吃些东西来恢复内稳态,吃这个行为减少了饥饿的内驱力

 

虽然驱力减少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人们采取行动来减少需要带来的紧张,但该理论不能解释所有人类的动机。为什么人们不饿的时候也会吃点东西?而且人们也不总是寻求减少他们的内在唤醒状态,有时人们想去增加它。蹦极、跳伞、攀岩、看恐怖电影,这些都是在增加内在紧张和唤醒,许多人喜欢做这些活动。这些活动都不能减少某些需要或是恢复内稳态,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呢?答案是复杂的:有不同种类的需要、唤醒会有不同的影响、存在不同的刺激,或者各种形式的行为被赋予了不同的重要性。


作者:mints编译

转自心理学空间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知识,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扫一扫,开启免费咨询

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203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东中路奥体名座E座805、806

扫一扫
关注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南京地区心理咨询